刚刚从舟曲筹划灾后重建两周年演出活动回来,省歌剧院院长彭德明的脸上还带着一丝倦意。这位从艺30多年的艺术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说起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他倦容全无,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我省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就,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打心眼里感到欣慰与自豪。”彭德明说,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甘肃制定出台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采取了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这为文化工作者施展抱负、实现价值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舞台,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文化大省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文化大省,关键点是什么?在彭德明看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有一批文化人才作支撑,人才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年,除了集中精力打造音乐剧《花儿与少年》等一批精品力作,彭德明始终把关注点放在“文化人才”上,做出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在省歌舞剧院,彭德明常年推出“小剧场”演出活动,一方面为社区群众、农民工、大学生等打开高雅艺术之门;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不断培养和锻炼新人,造就有朝一日能上更大舞台的人才。
彭德明说,随着甘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日益发展,各类文化人才匮乏、断档、流失等问题更加凸显。以省直八大文艺院团为例,近10年流失的领军型文艺人才达10多人。针对这一现状,应下大力气着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文化大省的目标早日实现。 “对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我们充满了期盼和希望,相信通过这次盛会,甘肃文化发展的步履将更加铿锵有力。”彭德明建议,要把对文化人才的重视切实体现到各个方面和环节,进一步完善发现、培养、使用、评价、选拔、激励等体制机制,制定适宜于文化人才发展的规划,不断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同时,针对我省大中专院校艺术人才培养专业涵盖面小、门类窄等问题,建议成立省艺术学院,为文艺院团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也为院团回炉培养在职人才提供平台。(来源:甘肃日报/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