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笛曲《苍》是由著名作曲家杨青于1991年年底创作完成的,是一部具有典型代表的现代作品之一。1993年在全国管弦乐作品大赛中获奖,1998年被台湾第六届民族器乐协奏曲大赛中指定为决赛必奏曲目。作品创作之初衷是尽可能开发笛子的演奏技巧及运用新的音乐语言。对于笛子演奏者来说,《苍》在笛子的技术上、区域上、音域上都有很大的拓展,是一部具有挑战性的作品。
作品曲式结构
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第一部分(乐队A乐段+笛子B乐段)+第二部分快板+华彩+A减缩再现)
引子:作曲家一开始就采用和声叠置,它短促有力,引出了笛子的散板。
第一部分:A乐段为乐队演奏部分,B乐段分为三大长句(第一乐句为19小节---24小节;第二乐句为27---36小节第三拍,乐队与笛子形成复调性对话;第三乐句从36小节第四拍起----45小节)。
第二部分:快板粗野地,46----51小节为乐队演奏部分,弦乐演奏丰满与笛子进行紧张的对话,张力较大,音乐显得之大气!
演奏技巧点拨
1把谱面上的实际音高向上移高一个大二度,看成用大将B调曲笛筒音作(5)演奏。(也就是把谱子看成降B调首调,把降B唱成1,既用大降B曲笛筒音作5)
2超高音的指法:(第1小节高音的降B开一、二、三、五孔;第33小节高音的降A开一、三、四、五半孔;第38小节的第二拍的高音升F开一半孔、四半孔;第45小节超高音的降E与超高音C,分别是开一、五孔与一、六孔;第134小节的超高音B开一、二、三、五、六半孔;第137小节超高音升C开一、二半孔、六孔)。
3对乐曲每个段落的情绪把握:乐曲一开始运用和声叠置,它突如其来,短促有力,如同一声霹雳,引出了笛子的散板。整个散板运用在这个富有地方色彩的音调里,运用半音的装饰、舒展自由的节奏、句尾的滑音等方式,加上如吆喝一般的句头长音,给人身临奇境的感觉。演奏者可以将引子分为两个气口:第一个气口在第五小节的第二拍前;第二个气口在第六小节的第四拍后。演奏者除了注意这两个气口之外,还要把握演奏乐曲的音乐内涵以及笛子音色的张力。
第一部分B乐段笛子演奏部分分为三大长句,犹如表现出湘之风、湘之韵、湘之情的感情色彩。第一大长句分为三个气口,要求做到气段而音乐不断;第二大长句在27小节,实际上是转降A调了,既筒音作(6)。音乐以跳跃性为主,偶尔也带有一丝幽默感。从31小节至36小节音乐充满内在的张力,节奏由慢至快,灵活自由,音调明快;第三大长句主题动机笛子头一次呈现,而这时,笛子改变了闪烁跳动的音乐形象,气息渐渐连贯,节奏拉宽,线条曲折上行,明亮的音色穿过浓重而复杂的乐队音响背景,占据主角的地位,在乐队铺满走向高潮时,笛子开始迤逦下行,这时乐队音响就如一团乌云,遮住了天空中最后一丝亮光。这一段中,笛子与乐队由线与线的“对话”开始,渐渐变为线与块的“对话”。这一部分对演奏者的技术基本功、乐感的基本功要求特别高。
第二部分:这个部分为粗野地快板。乐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以不规则的重音贯穿整个快板,描绘出了一种险恶景象。笛子以起伏跌宕的线为主,尖锐的高音与乐队产生呼应。演奏时要注意腹部气息力度以及音乐张力的对比,以便能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整段快板要演奏出湘之烈的情怀!
华彩部分:作曲家将笛子的技术运用到极致,基本上笛子所有的半音都用上了、笛子三个八度的超高音、气吐声与笛声相结合、笛喉双音等等。127小节的第二拍至128小节的“气孔打指”实际演奏方法:离开笛子吹孔,用气吐与手指按孔相结合。笛喉双音的演奏方法:首先口腔发出喉音音高“呜……”的同时对着吹孔,音随气出,气随音出,喉音与笛子产生共鸣。129小节的第二拍至130小节的笛喉双音实际演奏方法:129小节的笛音与喉音音高一样,129与130小节为喉音音高。整个华彩段落层次要鲜明,刚开始含蓄一点,在134小节后逐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在乐曲结尾部分里,双簧管与笛子“对话”,结尾部笛子运用了三次主题动机,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后半部分加入喉音(也就是189小节---191小节以及194小节的第二拍至196小节加入喉音),每一句都是内心的独白,似乎是前面感情宣泄之后的空虚与苍白,透出种种复杂的情感,给听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最后一次主题动机显得更为深沉,带有叹息之感!
《苍》是演奏家和听众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同时也为民族音乐创作添上了绚烂的一笔。它的成功,不仅因为作品的动机从民族、民间出发,使音乐语言亲切流畅,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使音乐具有创造性,还因为演奏者们可以从乐曲《苍》中提高演奏技术,更能从其中提高艺术的表现。《苍》的个性十分鲜明,豪放粗犷,情感丰富,充满诗意,各部分对比十分强烈,在笔者看来其作品是一部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