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们来说,校歌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本身,它是一种温暖亲密的关怀,是一种执著进取的精神。帮助西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实现梦想,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点燃希望的种子、托起明天的太阳!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近日,由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主持的北京现代音乐节送校歌计划项目组,真诚地向全国的音乐工作者和爱心人士发起这样的倡议。其实, 3年来,北京现代音乐节一直在用这样深情的呼唤号召周边的音乐界人士加入他们的送校歌计划,今年这份呼唤更是响彻了全国。
作为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在不断探索自己的音乐创作外,还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群,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学生。他心中一直有个理想: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中国美育事业的平等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叶小纲在2010年发起了送校歌计划,号召广大作曲家和爱心人士,为全国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创作校歌,以此加快我国音乐美育的发展速度,以音乐作为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的心灵。
真情的发端
“我们应该做点公益的项目。 ”叶小纲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时这样对著名指挥家、北京现代音乐节音乐总监胡咏言说。送校歌计划最初只是叶小纲的个人想法。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型,就是从以前的学术化、当代、先锋、尖端慢慢往社会化、公益化发展。“其实这是一种拓宽视野的体现。 ”叶小纲说。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叶小纲提出,现在的公益项目很多,我们是音乐创作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写歌。
说起送校歌计划的缘起,叶小纲说那是在一次西部考察期间,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西部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一些重要活动时都没有歌唱,很多时候唱一些当地民歌就了事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决定给少年儿童写歌曲。虽然不光是西部地区少年儿童缺歌,但我们的目光还是放在了西部地区,因为那里欠发达,那里更需要人关注。那里的一些地方基本谈不上有什么音乐基础教育,特别是师资力量不足。那里的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又因为编制等问题,无法从外面聘请专业音乐教师。音乐课一般是会唱些歌的其他科目老师来上。即使这样,音乐课还时常被挤压,因为在他们看来,音乐不能直接改变他们的生活。但事实上是这样吗?不是!美育对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立体的人很重要,它像润滑剂一样,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协调,也会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叶小纲表示,这项计划不管是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他都会一直坚持下去,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坚持去呼吁、发动更多人跟他一起参与写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