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州网讯 青果巷东段巷口,穿过门牌号,是一条只容一人走的、狭长昏暗的通道。就着从屋顶空洞里透过来的几处阳光,能看到脚下的青苔和高低不平的青石板,稍不留神就会踉跄。小心翼翼走上半分钟,尽头处一个满是绿色的小院,就是雯雯的家。
小院种满绿色,墙上6把胡琴,这个低保边缘家庭充满生气
在周末关爱采访过的家庭里,雯雯和妈妈、外公、外婆组成的四口之家显得很特别。客厅正对着大门口,是一只液晶电视,连接着右边的一只台式电脑,电脑桌半新。电视屏幕上,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正在表演二胡独奏。左面的墙上,一溜儿挂着6把胡琴,两头的是二胡,中间4把京胡。胡琴下有一支谱架,夹着的谱子是京剧《唱脸谱》。
71岁的外公李茹辛坐在电脑前,嘴里头哼着小曲儿,笑眯眯地整理着文件资料。外婆在外头院子里汏床单,水声哗啦啦。
与大多数困难家庭的辛酸无助相比,眼前这间客厅,处处透着生气,一时难以和社区介绍的“低保边缘家庭”联系起来。
走进旁边的卧室,却不禁愕然——凌乱拥挤的房间简直不知如何下脚,件件东西都旧得发白,沙发上堆满待洗的换季衣物,显然都已穿过多年,磨薄的毛衣上布满线球。同去的社区干部悄悄说:“有一次老两口来参加社区活动,有不知情的居民很惊讶,说外孙女那么体面,怎么李师母的衣服这么旧!”
返回客厅,又看见碗橱里的菜——一碗豆子,一碟萝卜干。李师母说,孙女平常住校,家里就不必买菜了,反正老了,也不需要什么营养了。
缺了一截手指的外公靠自学教外孙女二胡,教出了当年上音考级常州唯一的“十级优秀”
老两口都是工厂退休,每人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几乎全都花在了外孙女雯雯的身上。
“她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得了白血病,为了治病,家里把房子都卖了,还是没保住命。6岁的小孩,多少也懂一点事了。”李茹辛说,“妈妈一个人带着她,房子没了,工厂又关门了。实在是太难了,只好过来和我们一起过,自己再出去打零工。”
李茹辛是个文艺爱好者,年轻时自学了胡琴。发现外孙女对音乐有些兴趣,便把她送去认识的朋友那里学二胡玩。没想到,小小年纪的雯雯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没练两年就拿了全国“星星火炬杯”大赛金奖,大大小小的奖领了一箩筐。
几年后,因为经济又实在紧张,李茹辛自己当起了二胡老师。他拿积蓄买了台老式电脑,学会了上网找各种名家演奏来研究,自己琢磨透了,再给外孙女上课。去上海音乐学院考十级时,没有专业老师的李雯旭是当年常州地区唯一获得优秀等级的考生。
“我多少懂一点,二胡要练出来并不容易。”李茹辛伸出左手,中指赫然缺了一截,是20多年前落下的工伤,“我自己拉琴是不行了,但是她有兴趣也有能力,我们就尽量给她提供条件。”
舍不得外孙女的音乐天赋,却没有能力让她继续走艺术道路
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让这家人的生活变得灰暗。李茹辛很善于想方设法,创造些快乐。
比如说,外公、妈妈和雯雯三个人一起报名参加家庭才艺大赛,一个拉二胡、一个打手鼓、一个跳舞朗诵。身上穿的演出服,是李茹辛从网上买来的,很便宜。“看上去是不是还不错,不像便宜货?”学会网购的李茹辛挺得意,“淘宝网上买东西可以省很多钱!”
再比如,李茹辛收集了雯雯10岁至今的大部分比赛、演出的视频资料,又是自己琢磨,把这些资料分类做成短片,连接在客厅的电视上,经常拿出来放。雯雯不在家的时候,家里一样充满她的琴声和歌声。
可雯雯将来会不会继续学音乐的事儿,李茹辛却不愿多提,“不一定能去读艺术院校的。只要成绩允许,还是上上普通大学普通专业比较好……” 谈必行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