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峙(1916年6月13日—— )著名人民音乐家。出生于江苏东台一个贫民家庭,原名周良骥、何立山。建国后,曾任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委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代部长、党组书记。周巍峙幼时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从祖父起就租赁大华家巷华汉香家住房。祖父周松权,大伯周鑫甫,三叔周少卿,父亲排行老二,名慰堂。周巍峙4岁时,父亲就只身闯荡上海当了工人, 5岁时他由祖父领着进了私塾,在东台昆剧团敲锣打镲的祖父经常带童年的他去茶馆里听书,他也像大人似的迷上了武松打虎的段子。祖父又常常带他到一些做丧事的人家看和尚放“焰口”,做法事,周巍峙就成了祖父的影子。逢年过节时,更是跟着耍龙灯、舞狮子的队伍到处跑,还扮过女孩跳花篮舞。他从小时候就领略了民间文化习俗,耳濡目染,与民间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童年的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吮吸着中华民俗文化。9岁那年,周巍峙进入小学三年级读书,在校期间,他以清纯悦耳的歌喉,动听美妙的歌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他唱得最多的是悲壮的《苏武牧羊》。1926年,10岁的周巍峙随着在国民革命军当官参加北伐战争的父亲赴绍兴、上海等地,初步参与了革命歌咏运动。1930年他14岁时,在上海《申报》图书馆参考资料部当练习生, 次年在戈公振主持的《申报》图画周刊部当秘书。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周巍峙转到邹韬奋主持的《生活日报》筹备处当文书,不久《生活日报》被扼杀,邹韬奋将他介绍给李公朴,任李公朴私人秘书,一干就是四年。在李公朴的指导下做青年工作,并开始在《申报》发表文章,宣传抗日进步思想。1934年,他深切感悟到旧社会太多不平,太多黑暗,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巍然对峙,从此,他改名周巍峙。
不做亡国奴创作抗日歌
受进步思想影响,风华正茂的周巍峙向往革命,追求真理的激情与日俱增。1934年至1937年他便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出版工作,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联之友社”音乐组及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业余合唱队和歌曲研究会等组织,担任中国歌曲作者协会执行干事。组织领导了新生合唱队、女工合唱队、新生口琴队等许多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救亡歌咏活动及其他革命工作。他以巨大的爱国热忱和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创作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起来,铁的兄弟》、《今年是收复失地年》等多首抗日歌曲,并为《国难记》及《义勇军歌》配上地方戏和民歌曲谱,迅速在民间传唱。1936年7月,周巍峙以惊人的胆略和魄力,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敬献给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行遒劲的大字赫然镌刻在该书的扉页上。第一版15000册刚面世很快被抢购一空,接着加印了第二版。国民党勾结上海租界当局禁止该歌集发行,他便将歌集改名为《民族呼声集》,以“何立山”笔名增订出版后继续发行。这几部歌曲集在全国发行约45000册,对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他还通过介绍国歌的方式,巧妙地将当时叫苏联国歌的《国际歌》公开介绍给国内读者。而在中国国歌页却用空白处理,表明不承认以国民党党歌为代国歌,等待新国歌产生再补入。那时他没有想到他们正在高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人民新中国的国歌。与此同时,周巍峙还担任了《读书生活》杂志助理编辑及读书出版社出版部主任,具体负责出版了很多宣传抗战和进步思想的书刊。“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与刚出狱的救国会领袖李公朴和中国地下党员、著作家 柳氵是,词作家桂涛声等一起奔赴华北前线,与共产党、八路军直接联系,从事宣传抗战、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在西安、太原等地,他多次开办短期音乐训练班,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在太原决死队等团体及学校中教唱抗日歌曲,组织群众歌咏大会,在西安打破国民党的阻挠,创办了西安新生合唱队及新生口琴队等音乐组织,深入抗日宣传。
参加八路军走上革命路
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顾全全民族大局,实现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时的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战如火如荼,这更加坚定了周巍峙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决心。1937年9月,他在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11月任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秘书处秘书及八路军学兵队音乐教官。同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担任八路军和救国会合办的全民通讯社的编辑及前线记者。1938年7月在西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报务团回延安。同年参加了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后在张家口、石家庄、天津等地积极团结戏曲家,大力开展有关山西梆子、京剧改革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有计划、有步骤改革旧剧的工作提出有关方针政策的意见。1938年11月,他根据中央决定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北岳区党委文委委员,北岳区文救会主任,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边区音协主席。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期间,他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开展边区乡村艺术运动,首次在敌后创办了乡村艺术干部学校(简称“乡艺训练班”),并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讲作曲课等。在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时期,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深入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通过演出、展览、宣讲等活动鼓励敌占区、游击区人民的抗战信心。1939年冬,他在敌后首次指挥了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写出了大量歌曲和合唱,创作或参与创作了《两年间》、《相信谁》、《八路军和孩子》、《不死的老人》等歌剧;撰写了很多关于工农文艺活动及音乐问题的论文。1942年,他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 1944年4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延安,直至全国解放前夕,先后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音系助理员,前方干部学习班、地方干部学习班班主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 联大文工团团长,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主任,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委员,石家庄市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委委员兼秘书,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常委,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处长等职。繁杂的行政领导工作,艰苦的斗争环境,丝毫没有减弱周巍峙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热情,反而由他主持或参与的艺术创作、艺术演出等艺术实践活动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