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胡蓉蓉同志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担任舞蹈教学工作,是上戏最早的舞蹈教师。
芭蕾艺术民族化的开拓者
1960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成立,胡蓉蓉任该校副校长,亲自带班教授芭蕾课和排练课,以瓦加诺娃教学法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心得,因材施教,在脚尖训练课上,创造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方法。她训练的学生脚尖基本功扎实,稳定性好。为了巩固学生的基本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实习训练课,1964年,她与舞校教师将歌剧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白毛女》,采用以古典芭蕾为主,结合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毯子功、武术、戏曲等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王大春”、“黄世仁”、“穆仁智”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该舞剧先后共演出了两千余场,至今常演不衰,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声誉。1994年,《白毛女》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作品。
1981年,胡蓉蓉将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改编成芭蕾舞剧《雷雨》,全剧只有八个人物,没有群众场面,主要运用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八人舞等形式,来刻画该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尤其是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舞段优美流畅,赴京演出获得北京舞蹈界、音乐界的一致好评。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曹禺先生于1982年在“上海画报”中撰写了一篇《为中国文化增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的文章,充分肯定了这个尝试取得很大成功。该剧曾参加上海第一届戏剧节的开幕式,1982年又在“上海之春”中获得优秀创作演出奖。
中国芭蕾走向世界
通过胡蓉蓉严谨的教学和有创造性的舞蹈作品,培养了石钟琴、茅惠芳、凌桂明、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蔡一磊、陈雁等一大批芭蕾人才,其中有的学生被国外芭蕾舞团邀请为客座演员,也有不少人多次在国家芭蕾比赛中获奖,她班上的学生汪齐风是建国以来舞蹈界第一个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奖者。
1980年,她应邀担任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芭蕾比赛”国际评委,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被国家文化部派出的国际芭蕾评委。1982年,担任在美国杰克逊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芭蕾比赛”评委。1995年,担任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芭蕾比赛”评委。自1990年起,担任第一届至第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
2007年,晚年的胡蓉蓉同志仍老骥伏枥,壮志不已,欣然接受聘请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本科教学督导专家。
胡蓉蓉历任第一、二、三、四、七、八、九届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原上海市青联、妇联执委,原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执委,原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芭蕾舞团首任团长,原上海市舞蹈学校校长,上海市舞蹈家协会名誉顾问、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名誉校长。先后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杰出女教师”、“中国舞蹈艺术杰出贡献舞蹈家”称号和上海文艺家荣誉奖。(来源:上海舞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