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当时,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而且谁也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泪却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们,人们争相传抄传唱,在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到处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
1938年7月7日晚,武汉举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动,十多万群众分乘几百条木船,举着火把汇聚在长江之上。这时候,不知是谁领头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应,十几万人的歌声掀起了巨大的声浪,汇成了人间罕见的、血泪凝聚的感情的交响。
张寒晖在西安,还参与省民教馆组织的救亡宣传,成立“西安实验剧团”、“西安铁血剧团”,自当导演和演员,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黑地狱》等话剧。并编辑出版《老百姓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941年8月,张寒晖因被国民党监视迫害,来到了陕甘宁根据地,1942年初,他来到延安。被任命为边区文协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他用陇东民歌曲调又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这首久唱不衰歌曲后来也被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5岁。他长眠于宝塔山麓,人们将他誉为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
张寒晖的一生,除《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外,还创作了《游击乐》、《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为缅怀他的事迹,2002年,在纪念他百年诞辰之际,西安人民在他曾战斗过的地方―陕西师大附中校园里,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