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7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彭吉象,应邀来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题为“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学术报告。
彭吉象多年来致力于艺术学理论和影视艺术两大研究领域,其研究历程及其学术实践见证了我国艺术学学科从草创到建设并跃升为学科门类的发展过程,对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截至目前,彭教授共撰写有各类研究著述300余万字,在研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多项。其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艺术学概论》已出至第三版,国内有200余家高校在选用;由他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艺术学》,云集了多位该领域研究大家参与写作,一经出版就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被视为该领域的扛鼎之作而倍受关注。先后获得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以及第一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涉及了“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三个方面。在第一个问题中,彭吉象列举了绘画、建筑、舞蹈、音乐、影视等领域中的六位有国际影响的华人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成就凸显了“艺术如何走向世界”的认知理念,他认为民族艺术或者说带有民族特征的艺术,要想为世界所认可,必须要有国际性、时代性甚至时尚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创新性上一定要有所超越,既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更要超越自己。只有把民族因素和国际因素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才会为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所接受。在第二个问题中,彭吉象首先强调了哲学和艺术的关系,认为美学是连接哲学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的桥梁。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强调了美与善的统一,而西方艺术更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正是由于审美价值观的中西有别,而造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上的理想诉求,即就是悲剧也寄希望于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哪怕是幻化的、冥想中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不了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第三个问题中,彭吉象着重谈论了主宰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核心——儒、道、释的不同精神诉求。儒家代表孔孟,以“仁”为根本,讲究入世,追求人与社会之和;道家代表老庄,以“道”为根本,讲究“出世”,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而佛家禅宗代表六祖慧能,以“心”为根本,讲究“遁世”,追求人与人心之和。三者虽有不同,但总的精神却是相通的,均脱离不了“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旨归,反映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意境”说,这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的最佳法门和有机通道。
在短短的两小时里,彭吉象引领着听众进行了一次中西文化的巡礼。讲座深入浅出,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共鸣。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依依不舍踊跃提问,彭吉象妙语连珠、一一作答,掀起了讲座的高潮。
同日,彭吉象还与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室全体教师进行了学科建设座谈,韩兰魁副院长主持了座谈。通过彭教授的介绍,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情况,对于西安音乐学院该学科今后的走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