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5月8日,由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院长一行为团长,带领华夏室内乐团赴美国巡演。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Miller Recital Hall音乐厅、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Williams Hall音乐厅,纽约林肯中心Alice Tully Hall音乐厅的舞台,都留下了来自中国的清音妙律。当地观众对演出的真诚喜爱,让华夏室内乐团团长张维良及乐团成员甚感欣喜。而此次巡演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凝视的角度。
现场:一支箫撼动全场
5月7日,纽约林肯中心Alice Tully Hall音乐厅。
面对台下千余名白皮肤、蓝眼睛的观众,最能直接吸引他们的当属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乐作品。这场音乐会便安排了多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比如潮州音乐《浪淘沙》、江南丝竹《行街》、古琴曲《梅花三弄》、京剧曲牌《夜深沉》等。“那儿的观众多数没接触过中国传统器乐,都觉得很新鲜,也很惊讶,他们同时赞叹于这些器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张维良对当地观众的热情记忆犹新。
让现场气氛升至沸点的是张维良箫独奏《平沙落雁》,旷古悠远、荡涤心胸的乐声让观众久久沉醉。曲毕,全场雷动。张维良数次登台谢幕,依旧难平观众热情。
在张维良看来,这些“中国曲调”是中华音乐文化的根脉,应该以最纯粹、正宗的面貌展现给西方观众。
感悟:传统不等于保守
除了中国传统音乐,巡演音乐会最大的“彩头”是六部现代创新室内乐作品的世界首演,包括《淡》(谢文辉)、《凤求凰》(刘青)、《五种印象》(高平)、《婀娜》(王丹红),以及两位外国作曲家的新作《桥》、《节点》。
这六部由中国音乐学院委约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融合,共鸣出声。比如《五种印象》,将埙、琵琶、箫、笛同大提琴、打击乐编配在一起,“如此出来的调性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那种合在一起的复合音色倒是非常和谐,卓尔不群。”张维良说。
外国作曲家Victria Band创作的《桥》也让张维良为之一振。全曲目12分钟,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黑管、二胡、琵琶、古筝,琴瑟和鸣,共融一体,乐曲中讲到苏州的桥,借用了《茉莉花》的音乐动机,说到湖南的桥,则引用了《浏阳河》的音乐动机。这让张维良颇为感慨:“这首作品是用中外四座真实的桥梁来结构的,其实乐曲本身又何尝不是一座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
他觉得这首作品最契合音乐会主题——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新的时代里中国民乐如何发展?我觉得有几个关键词,包容、吸引、进取、提升,以这样的心态去和世界对话,与国际交流,用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段、表现形式去表达时代精神,人文情感。”
思考:加大用心的密度
除演出外,华夏室内乐团一行还赴曼哈顿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等相关专业机构进行了访问和交流。据张维良透露,明年,中国民族器乐学将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课程,该校还将与中国音乐学院互派学生。
“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文化交流。”张维良说。
正是这样由表及里的沟通对话,让张维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扬,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就拿民乐发展来说,不是说对着古琴简单地弹一下、拨一下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了,不传承民族文化的根,不在作品中彰显时代精神和永恒的人文情怀,这样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在装样子,走过场。现代不等于无序,功利心态要不得,从事本行业的人,包括音乐家、评论家等,都应该用心去做,在艺术作品创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加大用心的密度!”(来源:北京日报/记者 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