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学忠 杨雅琴 王卓
范宁平与日本艺人同台演出
一双从6岁就开始拉二胡的手,一个在30岁才开始计算“艺龄”的演员,一个被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家们称为老师的人,一个被誉为甘肃二胡界领头羊的人,一个伴随《丝路花雨》走过五湖四海的音乐大师。
他,就是范宁平。“无论从业务成就还是从艺术修养来说,范宁平老师都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他是一个德艺双馨的演员,是我们甘肃文艺界的骄傲。”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这样说。
甘柏林的得意门徒
2009年5月13日,在甘肃歌舞剧院会客室里,我们见到了范宁平老师。眼前的范宁平少了舞台上的激情与张扬,谦和、儒雅。
我们的采访就从范宁平的从艺之路开始了。
范宁平的父母都是普通干部,亲朋好友中也没有人搞音乐。“是环境影响了我。”范宁平告诉记者,童年时候他家住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院子里,由于院里有很多艺术界的人,幼小的范宁平对二胡情有独钟。6岁的时候,范宁平开始接触二胡。上小学以后,先后在当地的少年宫接受辅导,开始了正规的二胡学习。
范宁平的启蒙老师是被世人誉为“活着的阿炳”之称的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甘柏林先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甘柏林先生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用范宁平的话来说,“在甘柏林老师那里两年的学习,给了我一生的影响。”范宁平告诉记者,甘柏林先生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功夫底子。1964年,15岁的范宁平因为父亲工作变动来到白银市,并在白银读了小学和中学。
虽然环境变了,但范宁平对二胡的挚爱并没有受到影响。在特殊年代,因为二胡拉得好,范宁平被抽调到工厂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经常参加各种汇报演出。1969年,范宁平以工人身份被借调到白银公司宣传队(半专业的业余文工团队),用他的话来说从此成了一名典型的“以工代干”者。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范宁平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当时甘肃省共初试后参加考试的有17人,但在北京最后进入复赛的只剩下范宁平一人了。然而,在他通过复试并参加了体验之后,却由于年龄偏大,出身不好(祖辈为地主阶级)等因素未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没有能够进入音乐的最高殿堂去深造、学习,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范宁平说。
1978年,当时的甘肃省歌舞团(现甘肃省歌舞剧院)由于《丝路花雨》编排时急需音乐人才,在全省公开招纳贤才。范宁平凭借自己多年来扎实的功底,顺利进入了甘肃省歌舞团。范宁平说,这是他艺龄的开始。
这一年,他29岁。在《丝路花雨》铺满鲜花的音乐殿堂里,从此多了一个虔诚的朝拜者。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