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厚,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管乐、打击乐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厚自1964年任教以来,在中国民族乐器──管子教学、演奏、科研诸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国际产生广泛影响。
中国传统乐器管子,在音乐史上称为"筚篥"。南北朝、隋、唐的歌舞技乐中曾经成为"众乐之首",到北宋后,流传于中国北方农村,存活于民间,地位低微。胡志厚,作为民间管乐艺术家杨元亨老先生的最后传人和最得意的入室弟子,就是这样系存亡于一线,传下了绝技。
1964年,胡志厚作为中国第一位管子专业教师留校以来,通过他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三十馀年来,他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管子演奏人才,成为国内外演奏团体的骨干。
1982年 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乐调演中,他的三名学生﹝吴晓钟、郭向、徐奇武﹞获得了优秀奖﹝最高奖﹞;
1995年 中国民族管弦乐会主办的中国民族乐器大赛,他的三名学生﹝包键、韩雷、靳世义﹞获得管子组第一、二、三名。这一成就,显示了胡志厚在管子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胡志厚主编的《中国民族乐器博览──管子曲集》适用于从初学到大学毕业的教学。许多曲目由他亲自采集、整理、加工和创作,现已列入国家重点出版教材,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胡志厚的理论专着《论管子演奏》于1996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著作是他三十馀年演奏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一件从无到有、开创性的工作。从民族器乐理论研究角度来讲,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