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弄堂中,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文革”中,他与小提琴偶然结缘。他师从著名作曲家陈钢,后旅居美国21年才第一次回上海。他和谭盾等人一起成为西方熟知的中国先锋交响乐作曲家,他就是著名旅美作曲家葛甘孺。5月3日,葛甘孺带着新创作的交响乐作品《蝴蝶》《霸王别姬》在上海爱乐乐团排练厅里督阵彩排,为明晚在东艺打开参加“上海之春”音乐节的这两部交响“画卷”而忙碌着。
这是葛甘孺在离家多年后,初试将中国的经典故事融入交响乐创作。 《蝴蝶》有感于恩师陈钢当年在上音给予的哺育,取材于梁祝爱情悲剧。在呈现上,葛甘孺处理为直抒胸臆的现代派小品。 “蝴蝶代表了爱情,代表了美。在作品最后,蝴蝶死而复活,余音悠扬。 ”葛甘孺说,“作品要表达的不是‘美’战胜了‘丑’,而是两者融合,升华为大美。 ”
两年前,葛甘孺受瑞典一家唱片公司委约创作了《霸王别姬》,作品在西班牙首演后没有修改过一个音符就灌制成唱片发行,这在业界很少见,这一次中国首演依然不作改动。《霸王别姬》分为《十面埋伏》《楚歌》《剑舞》三个乐章,全部以西洋乐器演绎。葛甘孺认为,作品运用了最简单的素材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也深深打上了属于他个人的印记。《十面埋伏》表现的是激烈的战斗场景,《楚歌》表现的是项羽被困垓下,四面响起楚歌声,安静、简约的一个曲调不断重复,和先前激烈的曲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剑舞》则借鉴了京剧元素。葛甘孺说:“整个作品在音色、表现手法上跨越幅度特别大,为的就是能表现出项羽和虞姬在生命最后关头那种强烈变化的感情。 ”
葛甘孺认为,作曲家必须有个人风格,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东西。 “音乐作品不在于炫耀技巧,也不应被限定了范围和方式的委约而抹杀了作曲家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冲动。我希望创作首先感动自己,不然,谈何感动观众?我创作时不想与音乐无关的东西,不想是否要表现自己,也不去想是否要迎合观众。我只听从音乐的召唤。 ”两部作品在沪首演时,葛甘孺将在乐团演奏前上台为观众略施讲解。(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伍斌 实习生 陈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