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1962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剧协主席,一级演员。 主演代表作有豫剧《清风亭》、《程婴救孤》、《大登殿》、《鞭打芦花》和现代戏《乡村警官》、《试用丈夫》、《儿大不由爹》等,曾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香玉杯”艺术奖,首届中国豫剧节金奖,第十届“文华”大奖表演奖等。《程婴救孤》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戏曲人生
1962年4月,李树建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从小就喜欢唱戏。1979年9月,李树建考入洛阳戏曲学校,1984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洛阳豫剧团工作。
1985年7月,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进修学习。1987年8月,他调入三门峡豫剧团工作,先后任副团长、团长。在三门峡期间,李树建演出的剧目屡次获奖:《儿大不由爹》、《试夫》等,分别获得河南省第二届(1988年)、第三届(1990年)、第八届(1996年)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第三届(1991年)“香玉杯”艺术奖,首届中国豫剧节(1997年)金奖第一名;他主演的豫剧《清风亭》,先后获得第十届(1993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三届全国“文华表演奖”,并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收入国家艺术精品库。由他主演的《乡村警官》被中央电视台录制为戏曲专题片,并拍成电影。 1998年4月,李树建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他参加全省公开选拔省豫剧一团团长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胜出,任该团团长。在一团期间,他开拓思路、积极创新,率团进京演出,为庆祝祖国50华诞献礼,带领全团演职员工远赴祖国边疆进行慰问演出。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戏剧艺术交流,他还曾率团到台湾演出。
2000年8月,李树建调入省豫剧二团担任党支部书记、副团长。李树建告诉记者,当时的二团专业演员匮乏,乐队只有9个人,演出设备极为简陋,戏服也破烂不堪,演员穿上戏鞋能露出脚指头,曾在演出中被人讥为“业余剧团水平”。
2001年6月,李树建任省豫剧二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开始主持全面工作。当年8月,李树建终于为二团争取到进京演出的机会,为二团走出困境迎来了转机。李树建一方面多方筹措演出经费,另一方面积极整理参演剧目。团里的离退休老干部听说后,集体发出倡议,并捐献4000元钱支持剧团。离休老干部李金枝不顾身患癌症,自费坐火车赶到北京,为演员们做头饰,使即将上场的演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次进京,该团在中南海演出的《清风亭》等剧目大获成功,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好评。演出回来后,省文化厅召开表彰会,对二团取得的成绩予以奖励。经此一役,二团人心凝聚,步入正轨。
2004年,《程婴救孤》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李树建和二团也领到了在杭州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入场券,角逐文华大奖。这一喜讯在全省引起了轰动。李树建“精”字当头,全身心投入到《程婴救孤》的修改加工中,先后又投资100多万元,并借用三团的舞台进行排练。《程婴救孤》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谢幕时,所有的评委起立为演员鼓掌。《程婴救孤》最终获得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第一名,实现了我省在文华大奖上零的突破,并被评为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获知这一消息时,正在餐厅吃饭的李树建独自来到走廊尽头,靠着墙角任泪水长流。二团的演职人员找到他,和他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大家发自内心地说:“李团长,是您用生命换来了这个大奖!” 为了表彰李树建对豫剧的发展和树立河南新形象作出的突出贡献,省政府召开表彰大会,命名李树建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重奖省豫剧二团100万元。其后不久,李树建有一次去郑州大学为电台做节目,10个出租车司机集中在郑州大学东门,打电话给他:“您就是程婴精神的化身,我们“的哥”集体给您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