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第 四 组
导师组成员:黄汉华、许新华、陈俊生、苏严惠、耿涛、郭和初、唐勇、魏扬、唐小波、麦琼、丛龙、徐越湘、郭玉、刘赫男、
时间:2012年6月18日,下午2:00
地点:515教室 | |||||
序号 |
答辩人 |
研究方向 |
导师 |
论文题目 |
备注 |
1 |
马文静 |
视唱练耳 |
许新华 |
探析泛调性音乐视唱中的认知心理 |
|
2 |
罗诗祺 |
合唱指挥 |
苏严惠 |
普朗克合唱作品研究 |
|
3 |
廖振华 |
合唱指挥 |
苏严惠 |
王震亚琴歌合唱艺术的研究及指挥实践 |
|
4 |
江佩珩 |
和声 |
唐 勇 |
马勒声乐套曲《儿童的奇异号角》创作技法分析 |
|
5 |
彭明华 |
作曲 |
郭和初 |
曹光平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
|
6 |
邱锶 |
竹笛 |
耿涛 |
潮州笛乐研究 |
|
2010级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第 五 组
导师组成员:冯长春、郭声健、王海英、郑苏平、王虹、 王一波、周奇迅、杨凌云、王大立、刘静怡、陈雪慧、梁海东
时间:2012年6月18日,下午2:00
地点:511教室 | |||||
序号 |
答辩人 |
研究方向 |
导师 |
论文题目 |
备注 |
1 |
曹晓芸 |
舞蹈 |
王一波 |
江西全南玩瑶族花棍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
|
2 |
胡 晓 |
舞蹈 |
郑苏平 |
从“世纪之星”到“格式塔”编舞理念-----张继钢艺术实践研究 |
|
3 |
郭杨杨 |
舞蹈 |
王海英 |
解析梅州客家舞蹈近20年传承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
|
4 |
吴 璟 |
钢琴 |
王大立 |
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比较与研究 |
|
5 |
胡硕晨 |
钢琴 |
周奇迅 |
初探麦克道威尔的钢琴音乐 |
|
6 |
王 艺 |
钢琴 |
杨凌云 |
巴拉基列夫《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思维在演奏中的体现 |
|
2010级音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第 一 组
导师组成员:黄汉华、郭声健、陶立新、杨天君、张晓钟、丁义、余虹、王必主、白小琴、罗晓梅、卢清丽、任丽华、黄桂芳
时间:2012年6月19日,上午8:30
地点:215教室 | |||||
序号 |
开题人 |
研究方向 |
导师 |
论文题目 |
备注 |
1 |
声乐 |
陶立新 |
论咏叹调《杨柳之歌》之演唱风格与情感表现 |
| |
2 |
声乐 |
白小琴 |
浅谈理查德.施特劳斯《明晨》的音乐美学特征 |
| |
3 |
声乐 |
王必主 |
|
| |
4 |
声乐 |
杨天君 |
还原歌剧《图兰朵》中真实的“中国元素” |
| |
5 |
声乐 |
丁义 |
从歌曲<Chi sa Chi sa qual sia>浅析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的音乐演唱风格与特点 |
| |
6 |
声乐 |
余虹 |
咏叹调《啊满园鲜花凋零》的演唱版本研究 |
| |
7 |
声乐 |
张晓钟 |
声乐训练中微声唱法微探 |
| |
8 |
声乐 |
罗晓梅 |
论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艺术演绎 |
| |
9 |
王寒冰 |
声乐 |
张晓钟 |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声乐专业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及对策 |
同等学力 |
2010级音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第 二 组
导师组成员:黄汉华、冯长春、周奇迅、杨凌云、王大立、刘静怡、陈雪慧、梁海东
时间:2012年6月19日,上午8:30
地点:103教室 | |||||
序号 |
开题人 |
研究方向 |
导师 |
论文题目 |
备注 |
1 |
钢琴 |
王大立 |
永停息的流淌---试论描写“水”中国钢琴作品 |
| |
2 |
钢琴 |
谢耿 |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触键 |
| |
3 |
钢琴 |
谢耿 |
形动影随—钢琴伴奏在合唱与独唱中的比较探析 |
| |
4 |
钢琴 |
刘静怡 |
罗忠镕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 |
| |
5 |
钢琴 |
杨凌云 |
圣桑《热情的快板op.07》由管弦乐对作品改编钢琴作品的改编技法及演奏手法的研究 |
| |
6 |
钢琴 |
王大立 |
音乐文献翻译对音乐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
| |
7 |
钢琴 |
王大立 |
夏尔.卡米尔.圣--桑F大调第五钢琴 协奏曲作品分析 |
| |
8 |
钢琴 |
刘寿延 |
浅谈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D845)第一乐章中的动力性特征 |
| |
9 |
钢琴 |
刘静怡 |
舒伯特即兴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 |
| |
10 |
钢琴 |
王大立 |
浅析钢琴演奏系统中的不同坐姿与手形的组合 |
| |
11 |
钢琴 |
刘寿延 |
钢琴艺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
| |
12 |
钢琴 |
杨凌云 |
法佐.赛依,<帕格尼尼变奏曲>爵士音乐元素的分析及演奏-----兼析五位作曲家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的创作特点之比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