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文化部组织了部分优秀剧目进京展演,由江苏省无锡市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秀娘》即是其中之一。当我观赏完作品之后,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可用诸多的赞美之词加以褒奖的优秀作品,是近年来我所观赏过的诸多舞蹈、舞剧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十分难得的佳作。一句话,这部作品有相当的魅力。主要体现在“蕴之深” 、“法之妙” 、“形之精”等方面。
蕴之深我在此所说的“蕴之深”指的是作品蕴涵的思想。其思想在作品中存在于两个层面。其一是作品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其二是凝结于作品中的创作思想。就前者而言,《秀娘》所体现出的作品内容层面的思想是憎恶邪恶、束缚的强势力,同情善良、追求自由的弱势力,进而说出人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说,作品所透露出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就后者来说,在这部作品中凝结着作者的创作思想,即创作观念。其实,创作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艺术的本体观、继承发展观、功能观、审美观等。那么,就《秀娘》而言,最值得称赞的是贴近观众审美的观念。在我看来,一部作品要想实现其价值,最重要的是要得到观众的接受和认可,因为舞蹈作品审美活动的完整过程,既包括编导、演员的创作和表演,也包含着观众审美主体的参与,没有观众审美主体的参与,舞蹈作品的审美活动将失去最终或最重要的实现环节,由此导致舞蹈作品审美活动的失效。这些年来,有一些舞蹈、舞剧作品,没有观众观念,自话自说,孤芳自赏,导致的结果是辛苦创作出的作品,没演几场便束之高阁。在我看来,《秀娘》体现出了观众观念,既能让观众看明白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且欣赏艺术作品的魅力。可以说,这部作品非常清晰地表达了内容。不过这部作品清晰的表达,并非是直白的毫无艺术性的表达,而是在得心应手地驾驭艺术手法的基础之上的清晰表达。
法之妙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创意的独到和巧妙。作品的创作者们试图以秀娘的爱情故事承载着刺绣的文化意义。如此独到、巧妙创意的价值,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秀娘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且让观众领悟到了刺绣的文化意义,也由此使得作品蕴涵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此即创意之巧妙。其实,如此自如、巧妙之举,还体现在这部作品的诸多方面,其中,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颇为精到,也由此为作品平添了相当的艺术魅力。比如“以实显虚”手法的运用。当秀娘嫁给花觉为妾,且与花觉对舞的一段,花觉夫人像影子一样时隐时现,纠缠在秀娘与花觉之间。编导将虚幻般影随的花觉夫人直显出来,将内心的存在显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再如“以此言彼”手法的运用。第四幕中秀娘绣“并蒂莲”一段即是。编导以身着各色衣裙的舞者意指为绣线,且通过这些“线”的舞动,外化了秀娘的内心复杂的情感,同时隐喻了秀娘的香消烟散。还如“以象说意” 。秀娘和明轩的相爱遭到社会舆论的指责,且受到花家家法处罚,明轩被逐出花家,秀娘失去自由,使得两个有情人只能遥寄相思。为此编导用网景营造了相隔一方的情境,且让两个有情人穿越时空界限相拥相爱,艺术地表现了秀娘与明轩情真爱切的心理状态。如此巧妙的艺术手法,还体现在戴面具和摘面具的舞段中,编导通过面具表现了人的虚假、邪恶的一面,又通过摘掉假面表现了人的真实、善良的一面。在《秀娘》作品中,如此得心应手地驾驭艺术手法,且效果颇佳之处比比皆是。这些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品的内容,且使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使得观众在接受作品内容的同时,也获得了艺术审美的快感。当然,观众通过这部作品所获得的审美快感,其实不仅仅来自作者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还来自作者对作品形态的精致之制。
形之精从作品的形态角度看, 《秀娘》的精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结构的洗练。按照节目单上的介绍,全剧由“序——怀春” 、“第一幕——伤春” 、“第二幕——觅春” 、“第三幕——争春” 、“第四幕——留春” 、“尾声——回春”构成。“春”是核心元素,也是核心概念、核心符号,其所指为“美好” 。以此转换话语的话,全剧由回忆美好,追求美好,撕碎美好,回味美好组成,且由忆美好始,至恋美好终。纵观全剧,精练的剧情和繁复的情感有机地结合,可谓繁简得当。第二是舞段编排的精致。体现在不同的舞段,如群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等舞段,编制的精致,排练的细腻。尤其是一些双人舞和三人舞舞段,以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情感为依据,以舞蹈动作为手段,很好地展现了此情此境下人物间的交流。比如,当秀娘被带到花家后,秀娘、花觉、花觉夫人之间的三人舞,就以主动、被动、强迫、排斥等动态,展现了三个人物间的情感交流,用舞蹈的方式言说了要表达的内容。第三是其他手段运用的也颇为精致。比如,舞美、灯光、音乐、服装、道具等,都为了营造氛围,表达意义,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总之,这是一部蕴深、法妙、形精的优秀作品,但也有部分问题值得讨论。其一,将作品冠之以“原创民族舞剧”是否名副其实?其二,如何通过舞蹈动作准确地体现人物性格?其三,如何打造经典舞段?这些问题也许是“鸡蛋里挑骨头” ,但我觉得值得去思考和完善。(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朴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