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下午两点,由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主办的博士论坛在主楼403教室如期举行。本期的主讲人是2010级民族音乐学博士研究生袁环,她的演讲题目是《长三角地区滩簧声腔研究》。整场讲座结合了她近两年来的采风资料,栩栩如生,其庞大的文献和采风资料的展现,使大家更清晰地认识了长江地区多姿多彩的滩簧声腔民间戏曲曲种,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在讲座开始,袁环陈述了研究中的问题,众多地方小戏剧种的声腔归属问题,一直是学界未能解决的难题,也是她想要探索的问题。滩簧是广泛分布于江、浙、沪等8个省市,涉及苏剧、锡剧、沪剧等18个戏曲剧种的声腔系统。袁环提到,在查阅了众多珍贵文献后发现,文史学家对滩簧腔的归类却是不统一的,甚至会出现完全对立的分类,对于这一点,袁环认为还是由于学界对此问题认识不透彻造成的。
在前人的基础上,她开始做田野调查,她在田野中所做的工作和努力是在场每位老师和同学都叹为观止的。她在无锡、苏州、吴江、太仓、宁波、余姚、湖州、绍兴、杭州、上海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音视频120余小时,图片1000余张,田野日志5万余字,访谈资料整理10万余字。并采访了民间资深艺人50余位,戏曲研究专家10余位。如此庞大的采风数据为其研究提供了充实的论据。
随后,袁环带领大家回顾了滩簧腔的渊源,主要有两支,南词滩簧和花鼓滩簧。这也与“花雅之争”的历史背景是相关的,南词主要属于文雅风格,而袁环自己命名的花鼓滩簧则属于俗乐范畴,俗乐比雅乐发展得更为迅猛,更受百姓青睐。之后,袁环带领大家分析了花鼓滩簧唱腔结构的“起平落”,以沪剧《罗汉钱·满村议论风声传》、苏剧后滩《卖草囤·流水板》、甬剧《拔兰花·三月里晚上冷风猛》、姚剧《卖小糖·再讲李家李阿江》为例,时而唱上几句,使大家更清晰地认识了滩簧腔。
在演讲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也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为袁环生动的演讲所吸引,同时在讲座中收获甚多。最后,讲坛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研究生处:陈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