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国内学钢琴、小提琴包括古筝等民乐的琴童都很多,很多家庭也都有钢琴,比我们学琴的时候环境好太多了”,前晚,由乐博文化艺术公司承办的2012凤灵杯全国青少年小提琴大赛颁奖音乐会在南京紫金大戏院隆重举行,著名的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出席现场为获奖选手颁奖并现场演奏了《梁祝》、《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经典名曲。吕思清在演出前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他在感慨国内学琴环境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表示,古典音乐在中国仍在起步阶段,“我们还需要时间”。
古典音乐在中国仍在“起步”
少年成名的吕思清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人,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 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不过说起现在越来越繁多的各种乐器类赛事,他向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比赛,不要想着‘比赛就是一切’,也不要觉得‘比赛就是玩’,这都不对,作为选手来说,不要把参加比赛作为学琴的唯一目的,最重要的还是爱好和素质培养。”小提琴最早起源于西方,很多对音乐了解不多的中国乐迷对小提琴作品的了解也仅限于《梁祝》等有限几首中国乐曲,对此吕思清也坦言:“本身小提琴的作品到目前为止也还是以西方作品为主,中国有不少作品,只是大家都不太知道,我在国外演出当然演奏《梁祝》的时候比较多,但也会尽量多地将马思聪的《思乡曲》或者谭盾的很多作品介绍给国外的观众,古典音乐在中国仍在起步阶段,想从整体上赶上欧美的水平我们还需要时间。”
关于“跨界”我早就试过了
吕思清如今过了“四十不惑”的年纪,他对于演奏小提琴这件事有了更多积淀下来的感受,“我们以前说某个人是音乐天才、旋律就从他心里流淌出来,那天才得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方式。我是觉得个人风格一定也是从音乐本身出发的。年轻的时候我演奏曲子比较规整,现在有时候会突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绝不能接受风格的叛逆”。现在流行跨界,不久前吕思清和王力宏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合作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对此吕思清淡定地表示其实自己早就开始“跨界”了,王力宏也拉过小提琴,同堂受过古典音乐训练,所以合作非常顺利。以前在台湾演出时,吕思清还结识了张信哲,张信哲也拉过琴,“我还给他出过主意,我说为什么配乐部分你不自己拉一段呢?后来,他果真出了一张专辑,其中有些小提琴配乐部分是自己拉的。包括戴玉强、波切利我都合作过,我还给顾长卫的电影《最爱》拉过配乐,这也没有问题。我觉得不同艺术之间通过碰撞寻求共鸣是很好的,但前提是必须互相认可。我觉得引起关注主要是流行音乐的受众群体和古典音乐不一样,不光是我,其实很多艺术家,比如马友友和帕瓦罗蒂都曾和其他艺术形式广泛合作过。举个例子,马友友曾经和建筑、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合作过6个巴赫无伴奏版本。我认为,艺术没有界别之分,只要是高品质的都值得欣赏”。(来源:扬子晚报)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