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作光(资料图)
他是20世纪中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现代民族舞的重要奠基者。他享有“中国舞蹈艺术大师”的美誉,进入新世纪后,仍多次获得国家表彰:2003年,获文化部“表演艺术成就奖”;2009年,获中国文联“特殊贡献奖”、中国文联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功勋艺术家”称号;2011年,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他视民族舞蹈艺术为生命,从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经典的蒙古族舞蹈语汇,更从蒙古族原生的、宗教的舞蹈中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性、民族性的舞蹈,被蒙古族人民亲切地称呼为“呼德音夫”(草原之子)。
他就是贾作光。近日,记者走近这位中国现代舞蹈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和教育家,听他讲述自己的舞蹈历程。
幼年学舞克服身体缺陷
贾作光3岁时,就萌发了对市井艺术的兴趣。那时,他的家庭比较殷实,逢年过节总有秧歌、旱船、大头娃娃戏等民间社火到家中拜年,母亲就抱着他在大院里观看。“后来,我就常从屋里找出红纸,蘸点水贴在自己脸蛋上,再拿个笊篱绑在头上,耳鬓边挂两个大辣椒,扭啊扭的,在那里模仿鼓乐班子跳舞。”贾作光笑着回忆道。
贾作光正式走上舞蹈艺术之路,应该从他进入“满映”(满洲映画协会演员训练所)算起。“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那时“满映”招学员,贾作光就向大姐要了3块大洋报了名。“当时,我眼睛近视,便想了个招,把视力表背下来,蒙混过关了。表演时,我跳了一段舞蹈《扑蝴蝶》,没想到,就这样考上了。”贾作光说。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是“满映”的舞蹈老师,贾作光跟着他学了芭蕾和现代舞的基础性训练、表演和编舞。贾作光说,自己的记性之所以好,耳朵节奏感之所以强,就得益于当时的基础性训练。
贾作光回忆说,他的身体条件不大符合舞蹈的要求,这在当时令他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我的腿不太直,脚背也蹦不直,脚弓有点反着长,是很难看的‘铲子脚’。为此,新来的舞蹈老师总是打我的脚背。为了把腿矫直,我就用绑带缠腿,一缠就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经常缠得下半身全都麻木了,总摔跟头。但决心和毅力告诉我要坚持,我就硬挺过来了。”就这样,贾作光顶着冷嘲热讽废寝忘食地学习。当他演出自编的《渔光曲》时,所有人都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