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材开班传授
传统艺术的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而拥有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姜家龙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巴南,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有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传承者青黄不接的因素,还有一些地区重申请、轻保护的因素,”巴南区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坦言,保护与传承,须与时俱进。既然程式化的唱腔、舞台和演出方式无人买单,巴南便对症下药,在节目服装、编排、舞台设计上下功夫。比如,在木洞山歌中加入钢琴伴奏、和声等现代音乐元素,为接龙吹打不断谱写新曲,增添诙谐、幽默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
另一方面,巴南专门编写了《木洞山歌》等中小学生教材,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尝试开办“地方民间艺术专业班”中职教育,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传统艺术的变相扼杀,以后山歌会逐渐变成民歌,甚至通俗歌曲。“我们在改良时,始终把山歌、吹打等民间艺术作为独立的一个元素呈现在舞台上,保证其原汁原味,”该负责人表示,“换言之,在融合中保留个性。”
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几年的探索,巴南已巩固发展传承队伍500多支,其中木洞山歌、接龙吹打就有队伍200余支,培育了上万名的学生传承队伍,新近打造的一些文艺精品,也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
推向演艺市场
巴南区文化馆馆长杨敏告诉记者,民间艺术推向市场,成功的范例较少,而成功者不外乎都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属性:地域内的不可替代性。“譬如铜梁龙,便是经过深入发掘,适应消费者需求,进而从文化品牌迈向市场品牌,使文化变成了一种有市场的产品。”
在她眼中,巴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备这种特质且优势较明显的是接龙吹打,这是因为“它的表演方式在舞台节目中是独一无二的”。
杨敏说,他们正筹备成立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一方面引进人才,补充专业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评估价格,把具有巴南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推向演艺市场。
她还表示,民间艺术从最初的自然状态,到政府统筹引导,再到市场的推进,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现代,从纷乱到规范,从萎缩到繁荣的漫长过程,而巴南正在求索中前行。(来源: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