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的工厂到世界歌剧殿堂的舞台,田浩江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自强不息的传奇道路。其中的不少经历,他都在《我歌我哥》中与观众进行了分享。事实上,这部自传体舞台剧早在2009年夏天就在北京举行了3场内部实验演出。此番“卷土重来”,集结了来自中国北京、香港、台湾,美国纽约以及德国柏林、慕尼黑等地的知名艺术家为创作团队。在成功打动了北京和上海观众后,还计划到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出。
《我歌我哥》来源于田浩江记忆深处的挣扎和感触。当年,田浩江正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意大利歌剧,忽然接到兄长病危的电话。他在两场演出的3天间隔中赶回北京看望生命垂危的哥哥,然后又回去继续演出。一个是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径直去了美国,凭借挣扎奋斗一路进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逐渐在西方歌剧舞台上成就斐然的歌唱家;一个曾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海军士官,在“文革”期间饱经挫折也没有削减纯真和热情的北京普通职工,相差8岁的兄弟俩,在北京某医院的病房里度过了无人打扰的3个小时。在这次短暂的相聚中,田浩江和哥哥说了很多话,唱了很多青少年时代的歌,回忆了很多过去的事。后来,他萌生了向观众讲述这段经历的想法,这一想法受到大导演林兆华的肯定和鼓励,是有《我歌我哥》之诞生。
笔者还记得,在排练场,林兆华导演突然向田浩江鞠了一躬:“大歌唱家能放下架子走下来表演舞台剧,而且还是自编、自导、自演,真是很不容易。你现在的表演已经可以称得上自然。”的确,在《我歌我哥》中,田浩江用戏剧的方式还原了最真实的自己,“带大家一起静静地品味平淡和真实”。在简易的木质舞台上,田浩江微笑着讲哥哥退伍刚回来的样子,讲哥哥最爱看的杂志和充满“军事语言”的日记,唱他们年轻时最爱唱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纯真的童年在熟悉的歌声中再现;伴随着贝多芬交响曲的旋律,田浩江挥舞胳膊,模仿起父亲当年为他们解析这首乐曲的场景,音乐的感染力和音乐爱好者的激情令人动容;人在国外,他跟着帕瓦罗蒂走向化妆间,内心充满矛盾和紧张,而当帕瓦罗蒂得知田浩江为热爱歌剧已苦苦奋斗10年时,每场谢幕都拉着他的手返场,并示意观众将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在德国小城伯恩迷路时,田浩江在恶劣的天气中茫然无措,靠一路高唱“红歌”给自己打气,最后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旋律中找到了旅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给弹钢琴的他递了张条子点歌,当他依照这位游子的愿望弹唱起《我的祖国》时,喷薄而出的思乡之情湿润了观众眼睛……
舞台上,田浩江演奏着钢琴、手风琴、吉他,唱着一首首怀旧的歌,为观众讲述哥哥的故事和自己的人生旅程,一位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对亲人、对青春、对祖国的深情眷恋跃然台上。《红河谷》、《军港之夜》、《山楂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朗朗上口的老歌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和合唱,也折射了几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迁,展示了中国变革过程中一代人的心历路程,呼唤了当今世界有所迷失的追求和真情。
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田浩江的文章中曾说:“他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经历,而他的经历本身就是歌剧。”人生如剧剧如歌,每次《我歌我哥》演出结束后,那些久久不愿离场的观众和经久不息的掌声说明了一切。这是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他所分享人生的肯定。(来源:中国文化报/记者 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