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小提琴大师薛伟亮相“鹭岛论坛”,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从音符到音乐》音乐讲座暨演奏沙龙会,他现场演奏了中国经典《梁祝》、帕布洛·萨拉萨蒂名曲《流浪者之歌》,在弓弦碰撞中,在深入浅出的讲述中,薛伟传播着自己的音乐理念。省音协主席敖昌群、作曲家张坚等省内音乐人士及音乐爱好者共聚一堂,在惊叹薛伟超凡技艺同时,也对他不吝分享如何更深地挖掘思想和诠释音乐的经验,赞不绝口。
讲座现场,薛伟妙语连珠,说起练琴初衷,他说:“我小时候想学钢琴,但买一架钢琴要花七八百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所以只能买把小提琴,只要两块五毛钱。其实当时应该学唱歌,唱歌更便宜,都不要花钱。”说起古典和流行音乐的不同,他说:“古典音乐往往听下来会"很累",因为要用心参与。解读音乐的过程,如同和作曲家、演奏家一起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心灵体验。如果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彩,内心无比充实。”他还寄语后辈,音乐是一种文化,与各种文化相通,学音乐的人要善于消化各种文化知识,将它们融入血液。“很多时候我们演奏的曲子是两三百年前某个国家,某个角落,某个人的心路历程,对现在的人来说,演奏这些曲子,首先就要增加对曲子的文化背景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
《梁祝》在中国深入人心,薛伟的解读令人心旷神怡。他说,在音乐中,要用声音去刻画人物形象,如祝英台,就该婉转柔美、含情脉脉,音色不需太饱满明亮,才能显现纤柔的美感,演奏家手势也要做到未有声先有情,情没有尽弓就不要拉开,以意代声;在“十八相送”中,需刻画出依依不舍的情感、离别的伤感等多层次的“悲”;最激烈的是“抗婚”,需演奏出非常强烈的情感,表现奋不顾身的感觉,演奏时,节奏的颗粒度要求很高,需要弓离弦再远一些,撞击声再大一些,再“歇斯底里”一些,让拍子都充满紧张感;“投坟”是乐曲最高潮,在那一瞬间,需要用音乐进行无限放大;当“化蝶”主题再现,要有那种一缕青烟、忽隐忽现的感觉,细节处理上不能妩媚,而是要淡化一些,使主题得到升华,少一些煽情多一点深情。“好的艺术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种层次,那是一种在悲伤里有微笑,微笑里有歌声,歌声里有泪水,泪水里有希望的效果……”(成都日报/陈慧茹 朱大勇)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