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酷爱音乐,一生歌海漫游,不忍七声白流。日里思,夜里记,心上求。寻伯牙高山流水,觅女神天籁之悠。宫商角徵羽,铿锵写春秋。妙手谱华章,美曲传神州。”这是一位词作家书赠王贻参的一首词,自然,也是贻参歌海跋涉的真实写照……
他是音乐人,谱写了上千首当代优秀歌曲;他是作曲家,谱写了影视音乐、舞蹈音乐、舞剧音乐等一大批器乐曲;他是农垦人,从海南的胶林深处走进了音乐的殿堂……
我和王贻参是中学的校友。不过,认识王贻参,是先闻其名,后识其人。
王贻参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早年虽缺食少穿,但一身精瘦的他却是两眼炯炯有神,富有灵气。小时的贻参,每每听到队里的高音喇叭播放歌曲,他总是手舞足蹈,或是跟着哼几声,或是用手跟打节拍。那首《骏马奔驰保边疆》的笛子独奏曲,曾让他多少次从梦中笑醒。一天,他在自家屋后的竹林里砍下一根竹,锯成一节,将火钳把烧红,钻了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指孔。自制的这支笛子,成了他第一件乐器。此后,在上学的路上吹,在下课回家的途中吹,星期天山坡放牛在牛背上吹,久而久之,贻参的笛子吹得有声有调,像模像样了。后来,村里的老人都说,贻参吹的跟广播喇叭里放的是一样的歌……
在加来农场读中学时,贻参的笛声已是悠扬动听。每逢学校的文艺晚会,贻参的拿手好戏是独奏《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笛声欢快,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过耳不忘……好几次,校园广播播放唢呐独奏曲《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山村来了售货员》。欢快、热烈、嘹亮的旋律让贻参陶醉而不能自拔。此后,他又恋上了唢呐。那时,他哥正好有一把没有哨片的唢呐。贻参便去河边,找来芦苇嫩杆,削薄,煮熟,晒干,制成唢呐哨片,无师自“吹”……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贻参以出色的唢呐技艺先后成了农场宣传队和临高县文工团的唢呐手,很快便远近闻名。1980年,他考入广州音乐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主修唢呐,辅修作曲……毕业后,贻参成了广东民族歌舞团(现南方歌舞团)的唢呐手,后出任该团轻音乐队的队长。他的唢呐独奏出神入化,在华南地区独树一帜,成了名副其实的“唢呐王”。像《百鸟朝凤》、《金蛇狂舞》、《断桥残雪》、《一枝花》、《北斗》等独奏曲,贻参的演奏气足音满,炉火纯青,惟妙惟肖,让人荡气回肠。他为电影《瓜棚女杰》、《武松》的唢呐配乐,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