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入伍,王莉与其他演员相比,并没有在国外求学的经历,最多也就参加过一些大师班的学习,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产歌手,所以在德国的学习和比赛,让她格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明白了应如何扬长避短。“我虽然得了国际最佳音色奖,但在西洋歌剧的演唱上,语言是有问题的。唱国外的音乐作品如果没有当地文化的陶冶,唱词的把握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儿。即便是依葫芦画瓢画对了,但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依旧是颇欠火候的。 ”“德国之行让我明白我缺什么了,我也知道我要什么了,我还知道中国的美声应该怎么发展了。我既然在部队,就好好地把中国的美声发扬光大。 ”这是王莉德国之行的感触,之后她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2004年获得青歌赛金奖,可以说为王莉的理想插上了翅膀,成为她人生的一大转折。
“比赛完之后,大家都说我是时尚的‘80后’美声歌唱家的代表,这点我并不否认。我就是想改变大家对美声的看法。西洋歌曲在中国的受众面很窄,我想做的就是洋为中用,将美声唱法和中国语言结合起来,寻找自己的特点,推广中国式的美声。 ”
舞台上的实践:声音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青歌赛让王莉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也带给她更多实践的机会。有了业界对自己演唱基本功的肯定,她便开始了在演唱个性上的大胆尝试。2004年至今共接演了10余部不同风格的舞台剧,有中国民族歌剧《江姐》第五次复排、法国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中国音乐剧《二泉吟》 、中国原创歌剧《运河谣》 、意大利歌剧《贾尼·斯基基》 、中国音乐剧《咏蝶》等。
王莉说:“马秋华老师曾经告诉我,‘学好美声之后,可以和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 ’我记住了老师的话,所以不断跨界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和剧目。 ” 《江姐》就是一个开始。2007年,空政文工团第五次复排大型民族歌剧《江姐》 ,王莉担纲主演。对于性格活泼、俏皮可爱的王莉,要演绎好江姐这个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女性形象,的确很难,为此王莉曾去江姐被关押的渣滓洞体验生活。“最令我感动的是听渣滓洞纪念馆的老馆长讲,江姐的丈夫被害后,江姐逢人便讲她跟丈夫的往日恩情。所以我体会到,江姐对党的坚贞是与她对丈夫的爱分不开的,江姐首先是个女人、妻子、母亲,然后才是党员、战士。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英雄。 ”所以在唱腔的处理上,王莉赋予了这个角色十分抒情的一面。她比较了江姐四代扮演者的多种唱法,最后根据自己嗓子的优势和特点,选择了最为合适的一种:在美声的基础上和民族唱法结合。这样的诠释使得歌剧中江姐的声音显得柔美,充满韵致,而又不失大气和坚韧。前四代江姐的唱段都是以民族唱法来阐释的,而此次用美声来演绎这部经典歌剧,不能不说是一个创新。2007年10月,《江姐》在国家大剧院正式上演,反响热烈。美声的华丽和民族的悠扬、通俗的轻柔的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既有艺术性、时代性,还有民族性,把江姐作为女性的柔美完美体现出来。
不仅如此, 2010年,王莉在音乐剧《二泉吟》的表演中更是将自己擅长的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嫁接,将这部别具江南风情、民族风韵的作品唱出了浓浓的时尚味,受到了观众的认可。王莉说:“声音是为角色服务的。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不管采用什么唱法,只要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就是成功的。 ”在最新剧目、中国音乐剧《咏蝶》的唱段中,王莉又把通俗和戏曲糅合在一起,丰富了衣蝶这一角色的舞台形象。值得一提的还有前不久王莉在中国原创歌剧《运河谣》中饰演的盲女关砚砚,不仅形象纤细柔弱,声音更加凄婉动人。如此看来,王莉每饰演一个角色都各具特色,都是活生生的。
在多部舞台剧的磨练中,王莉对声音的把握日渐纯熟,演唱方法的运用也更加自如,当然这些演唱都是以美声为基础并加以改造的。王莉说:“美声的唱法是科学的发声方法,且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它可以和任何风格的作品相结合,体现不同的效果,这样的转变更加有利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时下,国内大部分的歌剧演员都以擅长演唱西洋歌剧为荣,但王莉并不赞同,她说:“歌剧舞台不仅是美声唱法的平台,也是民族音乐的平台,单纯的崇洋媚外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洋为中用,把美声民族化、时尚化,我的目标就是要开创中国式的美声,让大家接受并喜欢这种唱法,感受它的美和震撼,而且以后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音乐剧的演唱上。 ”
2012年央视春晚上,廖昌永与王莉演唱一曲《天下一家》 ,曲风大气又不失亲切甜美,取代唱了20多年的《难忘今宵》 。春节晚会的传播力量,让王莉的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而她对中国式美声唱法的理解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同。王莉说:“能得到春晚的演出机会,而且是压轴演出,真的让我欣喜若狂,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中国式美声是我倡导的,怎么样把它普及开来,重新树立一个美声的形象,是我一直要走的路。让中国人的歌声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如同国粹京剧一样享誉海内外,是我们这一代要做的事情。 ”(中国艺术报/丁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