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2日,以“德艺双馨·璀璨人生”为主题的京剧名家赵葆秀“继承、创新、教学”展演活动连续三天在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举办。赵葆秀携弟子翟墨、侯宇、孙丽英、黄丽珠、张召君、谭晓令演出代表剧目《八珍汤》、《金龟记》、《风雨同仁堂》。 昨天,围绕这场成功的展演活动,京剧界同仁、戏剧评论家汇聚一堂召开座谈会。谈赵葆秀,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德艺双馨”。
作为京剧艺术老旦行当的重要传承人,赵葆秀特别提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精神,回忆起与恩师李金泉先生的师徒情深,赵葆秀不禁动容。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师承精神,艺术传统,使得京剧老旦艺术在舞台上青春永驻。
来自祖国各地的弟子一一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和对弘扬京剧艺术、振兴老旦行当的决心。年龄最小的弟子,北京京剧院老旦演员侯宇回忆起自己当年“莽撞求教”,幸运拜师的故事,又对比其他几位师姐要么历尽艰辛、要么与老师相见恨晚的从艺经历,感叹自己实在是“最最幸运”的小老旦,“最最幸福”的新一代京剧演员。
座谈会现场还吸引了很多青年京剧演员参加,他们对赵葆秀老师的人品艺品由衷钦佩。张建峰说起赵葆秀老师把教学报酬全部送给恩师李金泉时最为感动:“这让我更加理解什么叫‘德艺双馨’。”
复排《风雨同仁堂》仅用九天
同仁堂是一家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京华老字号,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同仁堂兴衰起落,沉浮嬗变。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火烧大栅栏,同仁堂损失惨重,面对铺面烧毁,药钱被抢,瘟疫流行,离京避难的大东家病逝等困境,女东家乐徐氏临危受命,与同仁堂众人同心同德,历尽艰难,终于使“同仁堂”这块康熙年间的老匾冉冉升起,造福百姓,济世救人。
在新编京剧《风雨同仁堂》中扮演乐徐氏的赵葆秀,以她明亮醇厚的嗓音、动情传神的表演,生动地塑造了乐徐氏深明大义,能力出众的形象,体现了同修仁德的民族美德。
观众李杭洲是刚刚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热爱中医药的他专程前来观看京剧《风雨同仁堂》,在“抵押金匾”这一场中,舞台布景出现了对联:“红茅大戟将军府,金线重楼国老家”,李杭洲说,这对联里的“红茅大戟”、“将军”、“金线重楼”、“国老”是四味中药,上联的“将军”是中药大黄的别称,下联的“国老”是甘草的别称,上联是两味攻下清热的中药,下联是两味和中调益的中药。这样精心的舞美设计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处处体现传统文化。老旦、须生、花旦、武生等行当在全剧中相得益彰的表演,丰富的戏曲元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地体现了仁德精神和民族气节。
翟墨,赵葆秀的得意弟子,八岁开始和赵葆秀老师学戏,至今已经有二十六年了,在《风雨同仁堂》这出大戏中她担当了一半的演出,翟墨告诉记者,《风雨同仁堂》于1997年创编,从1998年到2000年连续演出了一百多场,这之后,又在京剧基础上,丰富内容,改编为八集的京剧电视连续剧。
时隔十二年,当年的舞美布景老师和作曲老师,有的已经辞世,这次复排是完全看着当年留下的一张光盘排演下来的,复排仅用了九天时间,从8月21日到8月29日,每天从早到晚三班排练,常常到夜晚十点以后。2008年不幸罹患乳腺癌的赵葆秀老师坚持参加排练,在排演现场赵葆秀老师随身携带用21种蔬菜水果混合而成的果蔬粥。对于疾病,坚强乐观的赵葆秀说:“我用的是精神转移法,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北京晚报/孙小楠 摄影/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