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西南大学与重庆利昂实业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03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0年6月,成为重庆市第一所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在重庆主城北部、嘉陵江畔、凤凰山下的合川草街。这里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办学之地。学院占地面积2048亩,绿荫环绕、宁静清幽,绿化率达70%。校舍面积52万平方米,万兆光纤网覆盖整个校园,纸质图书藏书185余万册,电子藏书101余万册,报刊1481种。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7214人,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理工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天籁影视艺术学院和国际学院10个二级学院,33个本科专业和27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艺术学是学院重点投入和发展的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院科学发展。在13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弘扬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坚持“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办学的公益性,秉承“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 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依靠制度创新、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雄厚的师资力量,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学院坚持“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构建梯队”的原则,走“内培外引”之路,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008 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396人,占教师总数的39.3%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568人,占教师总数的56.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优秀教师多人。学院还聘请了潘际銮院士任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聘请了杨福家院士、陶西平教授、李延保教授等知名学者为特聘教授。学院成立有“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西部传记文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近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国家课题、重庆市重点课题、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5项,出版专著、教材57部,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1200余篇。“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的就业率。学院坚持以“师陶立位、学陶立制、研陶立论、创陶立人” 为内涵的“立陶创特”办学特色,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实践理论,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技能、特长培养相结合,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确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推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艺术教育和民族教育方面有创新有特色。13年来,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25843名合格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6000多名优秀骨干。毕业生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历年来,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率、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2012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1%。根据重庆市教委发布的《2010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位居在渝本科院校第一名。毕业生以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而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选用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单位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歌舞剧院、交通部科研院、重庆日报社及各银行、高校、中学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卿春虎现担任云南香格里拉电视台常务副台长。大学生村官刘静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身边的感动》栏目连续5天播报。文新院学生许康平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新闻及摄影作品数百件。苗族学生李金福就业于天津电视台国际频道《泊客中国》栏目组负责创作。近年来,毕业生中已有696人考上了研究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