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27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63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5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9项,省部级项目25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74项。学校研发《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两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陈毅、邓小平、李维汉、习仲勋、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李铁映、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铁木尔•达瓦买提、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领导同志都曾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给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西北民族大学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艺术类专业设置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十分突出的院校之一。
二、学院及专业介绍
音乐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创建于1953年,以培养专业音乐表演、教育、创作人才为目标。学院拥有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尚德义教授,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音乐学家李曙明教授以及资深教授赵景华、李强、贾纪文,中青年教授苏燕、赛音等学科带头人。近年,一批海归钢琴、声乐博士、硕士纷至沓来,教师队伍欣欣向荣。
学院聘请著名作曲家王西麟、陆在易、王世光、刘聪、楚兴元,著名合唱艺术家黄培方,琵琶大师、音乐教育家刘德海、马头琴大师齐·保力高、著名声乐教育家赵登营、歌唱家栾峰、二胡教育家张尊连等为兼职教授;此外,学院面向世界,聘请芬兰籍著名歌唱家迪里拜尔、美国著名歌剧艺术指导安·劳温、意大利著名歌唱家保罗·科尼为客座教授,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韩国著名指挥家宋寅国教授正在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室内乐、交响乐教学、排练工作。
学院开设音乐表演(演唱、演奏)、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3个本科专业。设音乐学硕士学位培养点和专业硕士培养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12人、本科生580人;学院教职工80人,其中专职教师73人,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讲师20人,助教13人。硕士生导师14人。累计培养各类音乐人才5千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