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民大厦举行,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并做了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中小学的一百余名音乐教师和艺术教育管理者参与了此次盛会。
此次会议包括开幕式、会议主题发言以及三个分论坛。开幕式由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文化室副主任徐国宝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张彩云博士以及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晶教授分别致辞,表达对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的祝贺。
在上午大会的主题发言中,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以《诗教与乐教》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认为乐教自成体系,未必处处依傍于《诗》。《礼记·经解》记述孔子论六经之教的学理时,提及“诗教”与“乐教”,两者并行不悖。龚鹏程教授在《中华乐教百年回首》为题的发言中通过列举由古至今的乐教例子、教育家理念与饮用史实的手法对中华乐教进行深刻回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姚中秋教授《文教与乐教》引用古代文献与史实,解读儒家文化,文教与乐教的意义,在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论述文教、乐教与儒家的关系,并探讨了乐教复兴的意义和如何实现儒家复兴。西安音乐学院前院长罗艺峰以《大乐与天地同和——谈古代乐教的教育理念与特色》阐明了他对于“乐教”问题的思考。朱翔非教授在题为《传统乐教与心性修养》的发言中阐述到,当今中国史学教育中通史教育缺失,经史教育当为经典, 变化气质塑造人格对青少年是当务之急,其实跟“礼”的教育有关。项阳《周代国家礼乐教育与相关问题辨析及启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源自周代国家的礼乐教育,为了国子之礼乐教育首先要对相关机构中的专业乐人实施教育,因此周代国家礼乐教育面对两种人,一是专业乐人,一是国子。作为礼乐,既要把握乐德、乐语、乐舞,还要考量与多种礼制、礼俗仪式相须固化为用,以及不同乐制类型对应不同礼制仪式类型的丰富性,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礼乐内涵。
下午的分论坛共分为三个专题。第一分论坛论题是中华古代“乐教”文化讨论,由丁旭东博士主持。祁海文教授的《<吕氏春秋>‘乐论’的乐教意义》,王德岩教授《诗乐的合分与乐教的维度——<乐记>与<诗大序>合论》、王玲的《乐教何以育德》以及丁旭东的《<周礼>乐教文化考论》等演讲引发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和讨论。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乐教”活态现状考察,由杨和平教授主持。台湾南华大学教授周纯一介绍了台湾乐教文化发展现状;香港中文大学蔡璨煌博士的演讲题目为《乐以载道?台湾文化复兴运动期间的礼乐重建经验》;高颖老师的发表了题为《乐教的现代复兴与国学启蒙教育》的演讲;马海生老师阐述了他的论文《闽南传统乐舞传承与创新现状研究》;杨和平教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典型案例举证》;吕鹏和葛兆远两位老师分别对西北和华东地区“乐教”活态文化现状考察做了报告。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新“乐教”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由冯哲老师主持。张祥龙的发言题目为《试论孔子闻<韶>有悟》;辜正坤的的论文《从中西文化比较看乐教》、赖贤宗的文章《音乐美学诠释学与当代“乐教”之文化考察》、冯哲的《中华乐教》、法国学者“奕夫”的《梵乐与国乐》、德国学者佩德斯的《中西音乐比较》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发表了对“乐教”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的论点。
此次“乐教”文化国际研讨会,是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第一次举行如此规模较大的“乐教”文化大讨论,与会代表与专家学者们积极交流、深入学习、热烈讨论,为“乐教”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