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南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江西省第五届艺术节于本月18日结束。本次艺术节充分体现了“文化的盛典、人民的节日”这一主题,融“人民性、节俭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参展、参演、比赛项目丰富多彩
本届艺术节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之后举办的,81家国有改制院团参加了本次艺术节。整个艺术节包括江省玉茗花戏剧节、江西省舞蹈比赛、江西省声乐比赛、江西省钢琴艺术节、江西省少儿艺术节、江西省农民工才艺大赛、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梦·江西梦·艺术梦——江西当代艺术展、“美丽江西”优秀摄影作品展、“瓷话鄱湖”江西瓷上绘画美术作品展、“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大展、江西古代文明展等13类参展、参演、比赛项目,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
艺术节是我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艺术盛会,包含了我省艺术界的最高赛事,还有一些剧目通过这道门槛参加国家级的高端赛事。今年参加玉茗花戏剧节、音乐舞蹈艺术节、少儿艺术节等一系列艺术活动的节目,都是通过层层选拔和集中比赛的形式精选出来的。如从1000多个节目中选出15个节目参加少儿节目展演;从2万多幅作品优中选优参加“美丽江西”摄影展;从全省488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精选50项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从50多台戏中挑选28台参与9月8日至10月18日的集中展演。
本届艺术节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国鄱阳湖国际动漫节、江西古代文明展、“瓷话鄱湖”——江西瓷上绘画美术作品展、中国八大山人花鸟画大赛作品展,多数以江西地域文化为题材,赣剧《那杆秤》、《窑变》、《临川新梦》,赣腔歌剧《月缺江湖》,采茶戏《阳台上的野菊花》、《红轿》,大型情景主题歌舞《记忆庐陵》等,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包含了鲜明的“江西元素”。
诠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本届艺术节以惠民为落脚点,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保证艺术节的人民性,体现艺术惠民。整个艺术节所有展览、展演免费观看;为了让更多的群众看到精彩的舞台艺术演出,组委会专门设置12类特定人群专场,包括SOS儿童村孤儿、福利院老人、低保人员等,并开通便民服务车,专车接送。此外,9月8日至10月18日舞台艺术集中展演期间,所有参演单位均在八一公园进行了公益演出。
本届艺术节群众性业余队伍明显增多,成为百姓的舞台。9月16日晚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的赣剧《那杆秤》,就是由民营院团上饶县赣剧演艺有限公司演出的。同时,“五艺节”也为百姓搭起了自己展示才艺的平台,首届江西省农民艺术节共收到参赛作品万余件,共评出一等奖52件、二等奖79件、三等奖131件、优秀奖112件,在此基础上,精选200余幅获奖作品举办这次展览。
与往届艺术节相比,本届艺术节处处体现了节俭办节的精神。省文化厅负责人说:“过去有的酒会和招待会、纪念品和礼品,本届一律取消。”整个艺术节没有安排开幕晚会、闭幕晚会、答谢晚宴等,原定两个小时的开幕式,压缩成了10分钟。工作人员也大幅压缩,并改“驻会”为“走会”。美术摄影作品展的相框,全部租用,使艺术节真正回归艺术本体。
创作出精品 人才强赣军
本届艺术节不仅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生产实践的舞台,也是广大群众尽情绽放梦想的平台,更是党的十八大后江西文化强省的生动实践。
每三年一届的江西省艺术节,是舞台艺术精品的摇篮。本届艺术节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江西发展、体现时代风采、传递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如萍乡采茶戏《有事找老杨》、赣剧现代戏《那杆秤》等创作手法大胆创新;有的剧目,如京剧《三打白骨精》(青春版)吸纳网络词汇、社会流行语,令人耳目一新。本届艺术节让本土人才得到了展示,特别是一些年青人站到了舞台中间。看完鄱阳县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演的《碧血黄花》后,著名导演张燕说:“在艺术节舞台上看到这么多年轻演员,赣剧后继有人了!”乐平的《雪花不是花》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作曲、舞蹈编导以及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均由本土中青年人才完成,演员队伍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此外,本次艺术节首次举办舞台艺术观摩培训班,采取剧目观摩、创作研讨、专家授课等方式,帮助我省艺术创作人才开阔视野,交流创作,将创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艺术创作水平,推动我省舞台艺术打造一支能出精品力作的“文艺赣军”。(江西日报/钟端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