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曹朋近影(资料图)
这是难得空闲的一个下午,11月的阳光透过泰兴路住宅的窗户撒进来,在客厅地板留下金色光晕。
曹鹏从楼上蹬蹬蹬走下来,健步如飞。他放弃看上去更舒服的沙发,选了最靠近窗户的一张实木椅子坐下。两个小时的对话里,曹鹏声音明亮,思路清晰,偶尔还更正女儿曹小夏关于父亲话题里的小小“出入”。
很难看出来,这位著名指挥家,已是近90岁高龄。
服务“业余”乐团
多年前,他曾放言:“趁曹鹏还能用,赶紧用。”多年来,他未曾食言,工作时间表也越排越满,上面写着:周一上海大学城音乐学院交响排练,周三城市交响乐团排练,周四上海医工会交响排练,周五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上海青少年交响乐团等排练,周日南模中学交响乐团排练……
正在举行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也充满着曹鹏忙碌的身影:作为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系列演出,10月25日,上海学生交响乐团与澳门交响乐团在上海大学同台演出;次日,上海学生交响乐团、城市交响乐团等在东方艺术中心参加以色列音乐家敏茨的独奏音乐会演出,并和大师同台演奏;11月17日,城市交响乐团在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闭幕式上压轴。
明眼人也许很快就发觉,指挥大师曹鹏所“服务”的这些交响乐团,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业余”乐团。这一点,也很快得到曹鹏的认同,“在苏联留学时,莫斯科有三个音乐厅,几乎天天都是‘艺术节’,艺术在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让我很有感触。回国后,我一直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我很庆幸,在我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艺术教育在上海得到大幅提升,而我们的上海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大剧院、文化广场等无论从管理到硬件也已经跟国际接轨。多年来坚持给业余交响乐团排练,其实也是在给专业交响乐团培养观众。”
在这样的初衷下,曹鹏为南模中学交响乐团坚持排练了21年。8年前,他和大女儿曹小夏一起建立内地第一支以城市白领为主的交响乐团——城市交响乐团。曹鹏感喟:“一切都是免费和义务服务,演出也以公益性质为主,这支乐团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每周三晚上,曹鹏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排练现场,两个小时的排练,让他经常连水都顾不上喝。
排练要求很专业
尽管乐团是“业余”的,但指挥家曹鹏对排练的要求却是“专业”级的。几乎每一个排练过的乐团成员,都熟记着曹鹏的一句口头禅——“交响无业余”。曹鹏解释:“交响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音乐综合体,如果马马虎虎、乱七八糟,演奏出来的东西就对不起自己和别人的耳朵,还不如解散。我们不是为了金钱利益或是应付比赛来排练,而是按照艺术的规律来排练,既然要做,就要做好。”他说自己“严格”,但不承认自己是“凶”的,“凶是个人方式,严是为了严师出高徒,是爱,是为了他们好。”也因此,南模交响乐团的学生总结出一句话:“如果谁能得到曹老师的批评,就是谁的福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曹鹏看来,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在补一堂叫做艺术的课,上海也不例外。1983年,曹鹏在上海组织了1000个小提琴琴童在陈毅广场上演了一出千人合奏,“当时,让这些孩子练习曲谱等至少花了三个月时间。而今年国际艺术节上,200个上海琴童和以色列小提琴家敏茨出色合奏 《练声曲》,只有两周准备时间。这说明我们没有辜负上海的艺术美名。”
跳动的音符普及,不仅在普通演奏者中,更在于普通听众中。让曹鹏欣慰的是,“一个工人给我写信,说进了音乐厅后,感觉人格提升了,晚上也不出去了,就在家里听音乐。还有一个盲人给我写信,说喜欢音乐,但买不起票,希望得到我的一张CD。我赶紧快递过去,并回复他:虽然你的眼睛看不见,但你的心里是明亮的,能看得到音乐。”
80岁时,曹鹏的生日愿望是能指挥到100岁,如今,愿望依旧。说起长寿秘诀,曹鹏说:“和家人在一起,和孩子们在一起,和音乐在一起。”他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我的听力越来越灵敏了,交响乐团排练出现不好的声音,没有能逃过我的耳朵的。对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听力的衰退更令人痛苦的了,我很幸运。如果有一天,耳朵不行了,我会退出指挥。希望随着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发展,我能指挥到100岁。”
这不仅是属于指挥家的指挥梦。试想,10年后,一位100岁的指挥家,站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带领这个城市更多热爱音乐的“耳朵”开始一场“乐”之旅,那画面多么温暖美好。(解放日报/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