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下午,由我院研究生处、音乐研究所与作曲系共同主办的“音乐纵横三人谈”系列讲座第三十九期在主楼阶梯教室如期举行。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与谢嘉幸、瞿小松两位教授畅谈“孔子与当代中国”。
整场讲座,陈来教授从文化和历史反思的视角,解读“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有关的三种思想史,然后尝试描述与“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相关的现实处境。
陈教授的讲授丝丝入扣、思路开阔,列举了“孔子与当代中国”的三种解释方式:一是约瑟夫·列文森的名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实际是真实客观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如何看待孔子的,将其比喻为“博物馆收藏”(还孔子于真相,置孔子于历史);二是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则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一个对中国民族影响很大的文化,始终作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三是在本杰明·史华慈、黑格尔、列奥·斯特劳斯等人看来,儒家具有广泛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的意义,其道德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思考等仍然可以参与当代的相关思考而有其意义。
基于以上三种解释方式之后,陈来教授继而谈到: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在道德重建和社会正义的要求日益突出的时代,需要更严肃的考虑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思想,带来的是全民的文化自觉,因此,需要现今的我们汲取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资源,对中国文明的承继,以应对内外现实的复杂挑战。
最后,陈来教授强调,传统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对现在的一种救治和补充,传统是不可或缺的,是延续的,需要经过接收、修改的,这种传统的传延更依赖于诠释,而诠释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包含新的发展。因此,陈教授也期待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的交流,促进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更好发展。
讲座的互动环节中,陈教授不仅耐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还与瞿小松、谢嘉幸两位教授探讨了“国学的定义以及研究范围;现今教育与传统文化等问题。
此次讲座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讲,感谢陈来教授浩如烟海、富有逻辑性的讲述,为本学期的“音乐纵横三人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