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双井立交桥东北角的那片狭窄地盘,北京歌舞剧院、北京曲剧团和北京交响乐团挤在一起。排练声从那间略显简陋的排练厅里传来,在后面一座3家单位共用的办公楼里,谭利华说,那是乐团为国内演出做准备。北京交响乐团几乎常年都在国内各城市巡演,谭利华认为,国内演出市场与国际巡演同样重要,国际巡演是树立品牌,而国内巡演为的是占据演出市场,“往后乐团恐怕就要靠市场生存了。”他的微笑似乎还带有些苦涩。
在中国的指挥家里,大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而谭利华却是纯粹“中国造”。其实,谭利华曾在俄罗斯担任过一年的指挥,也应该算是一种海外背景。谭利华说,当代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非常畅通,通过舞台、唱片,在中国本土就完全可以了解世界的音乐,留学固然有益,但不留学也不妨碍国际化的音乐熏陶与实践。
15岁时,谭利华考入济南的一家军队文工团,还在玩闹中就被推上了指挥台。他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两位恩师,一位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时的教授黄晓同,教给他严格的基本功。黄晓同教授80寿辰音乐会不久前刚刚举办,陈燮阳、汤沐海、余隆、张国勇,当代中国的优秀指挥家几乎都出自黄门,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去年初,在北京保利剧院的一场演出,原定的那位指挥家因病不能到场,年近八旬的黄教授被请来救场,右手握着的那根细细的指挥棒依然轻盈地划着一条条弧线。谭利华说,这就是恩师,音乐早已经融化在他的全身心,他对学生极其严格,但这种严格是以身作则,每次去他家,他都在看谱子,细心琢磨,让我们知道,对艺术绝对不能有一丝的马虎。还有一位就是李德伦。1980年谭利华与正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客席教授的李德伦相识,毕业后,谭利华虽然去了天津工作,但仍然跟随李德伦当助理指挥,一干就是10年。看着他常在京津两地奔波,李德伦就在自己家里为谭利华也安下了个“家”,谭利华在北京时就住在这里。李德伦的学识和阅历,让谭利华懂得了文化修养、做艺术家的道理。1981年天津举行“海河之春”交响音乐会,李德伦力荐谭利华出任指挥,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谭利华而言,这种信任与鼓励让他终生难忘,从此,他走上了职业指挥家的道路。
谭利华曾与世界很多知名乐团成功合作,自2007年起,拥有百年历史的EMI唱片公司又开始发行由他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谭利华很看重这家公司出版的唱片,认为这是世界对北京交响乐团水平的认可,对他们走向国际乐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他说以后每年争取至少出版两张。
说到走上国际乐坛,谭利华认为必须有“三件宝”,一是依靠有影响、有专业经验的国际演出公司,没有这样的公司及其丰厚的资源,是不可能经常进入国际演出市场的;二是一定要进入国际著名的音乐节,“要想真正进驻世界的音乐舞台,就必须进入最著名的音乐节,让喜欢古典音乐的观众评判,这才是成功;如果仅仅是在节假日或人家都不用的‘垃圾档期’登台,那根本称不上是成功。”三是要演出中国当代作品,他认为,演出经典名作可以表现乐团的演奏水准,而演奏中国当代作品就可以展示自己的特性,这是中国乐团的魅力。
谭利华执掌北京交响乐团多年,为将这样一个历史不长的普通乐队提升为国内一流乐团,谭利华倾注了20年的心血,从青年指挥家变成现在的音乐界前辈。他在乐团推行了数次改革,1996年进行的机制改革、考核改革更是大刀阔斧,优胜劣汰,让乐团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从那时开始,乐团每两周上演一套新曲目,每年演出达80余场,基本涵盖了世界所有经典的交响乐曲目。北京交响乐团能取得当今的声誉和水准,他认为得益于稳定的积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这个总监没有变,大多数演奏家也比较固定,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积累了大量的曲目,每年还委约创作,逐步积累新作,在积累中进步,在积累中提升。
今年9月14日,在捷克的布拉格鲁道夫宫音乐厅内,谭利华获得了德沃夏克音乐节特别荣誉奖。(人民日报/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