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杨庶正 (资料图片)
常在音乐厅碰到杨庶正老师。每次见面,他都是谦逊随和,温文尔雅,笑容可掬而话语不多。他越是这样,越令我心生敬意。我甚至觉得,这位以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而红遍全国的作曲家低调了太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略。
因此,本月8日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的《杨庶正作品专场音乐会》,虽姗姗来迟,却可看作是一次宝贵的弥补。它令很多年轻的深圳人恍然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老人,曾经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饱含岭南风情的优美本土音乐。
上半场是器乐专场,音乐会在辉煌的《土族主题随想曲》乐声中开启。这“辉煌”二字其实是曾从杨庶正手中接过深圳交响乐团团长之职的音乐专家姜本忠先生的转述。音乐会从不迟到的我,那天从珠海赶回时被堵在了虎门大桥,虽不吃不喝马不停蹄直奔音乐厅,仍迟到了10多分钟,错过此曲。但我听到了随后的两乐章双簧管协奏曲《在水乡》,由深交年轻的女双簧管副首席罗杲玉独奏。杨老师似乎对双簧管情有独钟,从他的很多作品里,都能听到双簧管的独奏主旋律。酷似人声的悠悠管乐,传递的是不同于我在江南水乡的体验,活泼俏皮、喜庆热烈的音乐在回旋奏鸣曲的结构中紧凑完成。
我更喜欢的是接下来的由四个标题乐章组成的《岭南风光组曲》。这部作品涵盖岭南、粤北多个地方的山歌小曲,旋律流畅优美,色彩斑斓多变,情绪跌宕起伏,表现出作者驾驭民间素材的扎实功底和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丰富想象力。四个乐章虽首尾呼应且相互间呈现逻辑关系,其实各成一体,相对独立。第一乐章《晨笛》,以来自兴宁和梅县的客家山歌为基础,先后用单簧管、长笛等木管乐器模仿牧童笛声,在晨曦初露的静谧山林中,悠悠扬扬,若隐若现,意境优美。第三乐章《月下》给我印象最深。乐曲充分发挥弦乐柔和绵软的特长,以融融的背景音乐轻轻托出木管的主旋律,表现出宁静中的温暖恋情。一个巧妙而明确的转调,乐曲进入第二主题,弦乐渐渐明朗并进入主导地位,以河源山歌为基础的旋律愈加柔美抒情,最后独奏小提琴闪亮一现,重归宁静。整个组曲色彩丰富,结构精巧,配器均衡,旋律优美,堪称岭南音乐的当代精品。
下半场是声乐专场,深圳本土著名歌唱家熊家源宝刀不老,余凤兰气息充沛,还有几位年轻歌手参加演唱。曲目不仅有尽半个世纪前那首家喻户晓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还有30年前传遍大江南北的《要问我们想什么》(电影《你在想什么》插曲)以及一批为特区而写的流行歌曲,更有五首极具分量的合唱歌曲。第一首是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重上井冈山》,是张弛有度、有震撼力量的“红歌”,旋律、和声、配器俱佳。我不由自责孤陋寡闻:在当年多如牛毛的诗词歌曲中,此曲是完全能够脱颖而出的,却为何我从未听闻?
另外四首合唱分别是《织网歌》、《绿草地》、《遥远的小渔村》和《五彩缤纷的大地》,尤以《遥远的小渔村》最耐听。这首创作于1998年的歌曲,用混声合唱的形式,以歌谣般的美妙音乐,生动摹画南海渔民的生活景象,那里有隐隐渔火,粼粼波光,吱吱橹声,袅袅炊烟。歌曲层次丰富,一摇三叹,旋律看似平静却激情涌动,逐波递进,推向高潮。深圳交响乐团合唱团在雷雩的激情指挥下,高水平地表达了此曲的丰富意境,产生了感人的力量。这样一首值得传唱的优秀合唱歌曲,实在应当作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让更多的人得以欣赏。
“谁不说俺家乡好”?俺的家乡在岭南。杨庶正老师已年届八旬。他的创作不属于多产类型,而走的是精品路线。一个私下流传但未经他本人证实的传说是,这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材生,当年曾是与何占豪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第一人选,后因生病住院才由陈钢接任。不管怎么说,他后来创作了一批广为流传的作品。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祖籍山东的他,移居广东后,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在声乐和器乐两大领域均衡发力,创作了很多体现岭南特色的音乐精品。这样接地气、通民情的著名音乐家,是值得很多音乐人学习的。(深圳特区报/辜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