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北京舞蹈学院的史敏教授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以《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为题的精彩讲座,这是“中国民族艺术教育联盟”之“四校名师精品系列讲座”于本学期在我院的第三讲,此次讲座由教务处副处长刘恩娜主持。
首先,史教授简要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着重强调敦煌壁画为研究古代舞蹈传统、弘扬中华舞蹈文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提及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乐舞分类问题时,史教授指出一类为娱乐于佛教诸天的天乐舞,另一类为表现世俗生活场景的俗乐舞,尤以胡乐、胡舞为盛。随后,史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舞姿轻盈的飞天、健壮粗犷的金刚力士、化生伎乐等姿态万千的乐舞图像,并逐一进行细致解说,让大家领略到伎乐天舞蹈的神韵之美。史教授指出敦煌艺术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在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共同孕育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糅合体。
在之后的讲解中,史教授还为大家现场播放了《反弹琵琶品》、《闻法飞天》、《胡选考》等以敦煌壁画为蓝本的编创舞蹈作品,亲自示范介绍三十六姿中的男女舞姿的不同特征,进而展现出敦煌艺术特有的韵律与风格。最后,史教授从“三道弯”舞姿的风格美、动态的“S”形之美、“空灵”“善”化的宗教神态美、动作与连接的圆曲之美等方面对敦煌壁画舞蹈的审美情趣进行阐释,她提出敦煌乐舞绝非是一种浅层的快感和愉悦,而是蕴含在艺术客观本身之中,传递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
讲座结束后,史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良好的互动,细致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疑惑。此次讲座,在拓宽同学们学术视野的同时,对于如何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获取有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