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11月21日报道 高为杰 教授,作曲家。1938年5月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曾任四川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3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聘联系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延边大学客座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兼聘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聘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贵州师大客座教授,琼州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爱乐》等刊物编委。
高为杰的音乐作品曾在国内外演出、出版并获多种奖项。理论方面有《和声力学研究》,《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音级集合的配套》及《20世纪音乐名著导读》等专著与论文百余种。2008年7月高为杰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
高为杰教授2008年于北京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2010年举办从教50周年师生作品音乐会,均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传略载入英国剑桥《国际音乐与音乐家名人词典》(第17版)等辞书。
问:您是如何与作曲结缘的?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吗?
高为杰:这大概都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最初接触音乐并对音乐感兴趣主要是受出生的大环境影响,我出生在上海,当时离我家不远的"国际礼拜堂"(基督教堂)每周都会有音乐崇拜会的演出,不要票,只要穿戴整齐就可以进去欣赏,当然里面演出的内容不只是宗教音乐,主要是大量欧洲古典音乐,当时上海有名的音乐家如顾圣婴、李名强等一批一流演奏家经常参加演出。另外,我中学音乐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的音乐课总是让我感兴趣,而且还常常带我到他家去听唱片。那时上海的音乐会也不少,有机会我也常去听,渐渐对音乐就入了迷。凭着对音乐的热爱,我参加合唱团,自学多种乐器,并在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强烈影响下特别崇拜作曲家,在高二时开始自学作曲,走火入魔地立志要当作曲家,后来又经人介绍得到上海音乐学院邓尔敬教授的辅导,终于在高中毕业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章纯、俞抒、黄虎威、邹鲁等老师,开始正规的专业学习。
问:对!我有看到您10月17日的微博,您最近还专程去病房探望您的恩师俞抒先生。同时看到您写的一段话:“俞先生经常提醒我创作中运用技术一定要恰当,要巧妙,切忌盲目堆砌。不然就成了‘和尚开荤’,煞风景!”那您是如何处理作曲技法和作品灵感的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