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品如玉 师徒情长——刘建杰缅怀恩师殷宝忠
录入时间:2013-11-29 11:22: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1984年老师退出舞台之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培养学生上,他不仅戏好,人更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殷宝忠先生去世已近半年,近日,他的学生刘建杰向记者叙说了自己与殷先生交往中的点滴旧事。“交往近30年,受先生教诲和鼓励甚多,至今深刻难忘。”刘建杰说。
刘建杰1985年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时,殷宝忠正任校长。京剧界,殷宝忠的名字早已无人不晓,但在刘建杰的印象里,殷校长就是个其貌不扬、常背着手查课堂的老头儿。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头儿一直默默打听他的学习情况,再后来,竟成了他的授业恩师。
因天赋高、悟性好,刘建杰是当时山东省戏曲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听殷老师授课是在刘建杰读三年级时。“老师一直跟我说:‘你文戏基础好,但武戏也不能荒废。唱戏样样活儿都要能来,你有这个条件。’”在殷宝忠的鼓励下,刘建杰练就了一身文武兼备的本领,唱念做打日益成熟。
“毕业时,我演《将相和》,这出戏也是老师的代表剧目。他特意找来当年演出时的靴包,把厚底儿、胖袄、水衣、彩裤一样样地交给我,嘱咐说:‘建杰,我是胖了点,不过你穿也应该合适。’”这段故事刘建杰至今提起都难抑激动,“我们这行常说‘衣钵相传’,我想,不过如此吧。”刘建杰告诉记者,时至今日,他的舞台表演仍得益于殷老师的传授。“比如,一个上场、一场对手戏,他都告诉我们该如何根据舞台去变通,如何唱出彩儿。他的舞台经验对我们毫无保留。”
1992年,刘建杰被分配到山东省京剧院工作,殷宝忠语重心长地叮嘱他:“梨园行有句话叫‘搭班如投胎’,山东省京剧院是享誉全国的院团,你到了一个好团队,头三脚一定要踢好。省京不缺‘家奴院公’,要做就做山东的于魁智。”“我一直把老师的这句话铭记在心,从来不敢懈怠。”刘建杰说。尽管已经毕业多年、在京剧界也拥有自己的名气,但刘建杰始终不忘殷老师当年的教导。每有间隙,他或到老师那里吊嗓儿或说戏谈天,时间久了,又把《失空斩》、《摘星楼》等殷老师的经典戏目过了一遍,师徒感情日益加深。
“一有演出,只要我打电话邀请老师,他必风雨无阻。老师对我近年来演的新戏也十分关心,遗憾的是他没看到我演《瑞蚨祥》。”今年4月22日,刘建杰在杭州红星剧场携新编京剧《瑞蚨祥》参加梅花奖终评时,殷宝忠已重病在身。“演出前,我专门回家看望老师,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好好演,放松心态。’当我得知获奖的消息再去看老师时,他已经住院了。他让人把病床摇起来,握着我的手说:‘建杰,你了却了我一桩心愿。’当时,我眼泪就下来了。这个奖或许有点晚,但对教我学艺、教我做人的老师来说,它是个交代。”
在众多学生、同行眼中,殷宝忠不光自己戏好,他还有学问,样样皆通。无论生行、净行、旦行、丑行,怎么上场,怎么穿戴,但凡有问题拿来问他都“问不倒”。更重要是艺术之外,他的德行更令人尊敬。“老师时常挂念身边的后生晚辈,谁家有点大事小情他都慷慨相助。他过世后,我听师姐说,他并没留下什么钱。很多事情他都是自己默默地做,从没对外人说起过。”刘建杰说。
“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怎么唱戏,还以自己的人品、德行告诉我们在名利场中如何取舍。”刘建杰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没给老师磕个头、行一个拜师仪式。“但我知道老师并不囿于门户,一直把我当做自己的学生。我要追寻老师的脚步,学习他的艺品、人品,这是老师给予我一生受益无穷的教诲。”(中国文化报/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