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赞》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歌剧《江姐》也称得上是人尽皆知,但说到《江姐》这部经典大戏的导演,可能大家就知之甚少了。大连大学这次特别聘请了曾排演过第一代歌剧《江姐》并执导过第二、三、四、五代《江姐》的冷永铭来指导音乐学院师生的表演,我们也有机会对这位与歌剧《江姐》结下不解之缘的著名导演进行了专访。
最操劳 大连版《江姐》的苦与甜
一件红缎宽袖的烫金立领唐装配上黑色八分裤裙,使娇小的身材显出几分利落;松挽的发髻、细丝边眼镜再加上简单明了的言语,让人实在无法相信冷永铭已年近80岁,“我对我的生命充满信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让人第一眼看到冷永铭就能感受到一份蓬勃。
说到帮大连大学编排《江姐》这事儿,冷永铭笑着说:“说第几代,那是从我们空军政治部歌舞团那边算的,这次的我们就姑且叫大连版《江姐》吧。”从今年3月末正式排演开始,冷永铭就频繁往返于大连与北京之间,几乎是每隔一个星期就要来大连一趟,从每一句台词唱腔到每一个动作眼神;从每一件服装饰物到每一个道具布景,几乎所有的细节都需要冷永铭的指导与定夺。“在我们团里,每次都是有专人负责服装与道具的,都是成型的东西,我只做带好演员就行,可这次什么都要我来管,真得说是我多少次排《江姐》最累的一回。”冷永铭笑着说,语气里不见一丝抱怨:“来之前我就知道这次会很难,但我被他们的真诚打动了。而且他们这次演出的主要演员是老师,可以把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而能培养一些歌剧方面综合艺术强的老师,也一直是我的愿望。”即使在演出圆满成功,冷永铭即将返京的当天,她还在忙着组织参演的主要演员开研讨会,总结一下收获与不足。
最偶然 与歌剧《江姐》的半生缘
从1963年歌剧《江姐》的第一次排演到2007年第五代江姐的产生,作为第一代的参演者,作为第二代到第五代的导演,冷永铭与《江姐》这部经典大戏解下了不结之缘,而这一切却似乎源自一个又一个的偶然。
“我以前是学芭蕾的,1958年,不知道为什么领导把我选到了歌舞团那边儿去。还是在原来的大院里,可刚开始那会儿,看到原来的同事排练,我扒在窗户上就走不动步啊。”从冷永铭的话语与眉眼间,仿佛又让人看到了当年那个有些娇弱又有些委屈的年轻身影。1963年9月空政歌剧团正式开始排演《江姐》,因为团里有不少人都是从合唱团过来的,有副好嗓子,可身子却不会动,于是冷永铭担任了形体表演设计与指导。1964年初空政歌舞团与煤矿文工团合并,又从煤矿文工团那边新选了郑惠芳饰演江姐,但因为时间上晚了近半年,郑惠芳跟不上进度,于是冷永铭带着她单独排演了3个月。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1977年,空政歌剧团第一次复排《江姐》,团里领导便指名让冷永铭担任导演。“那时候,第一代练出来的3个‘江姐’都离开了文艺队伍,老演员也有不少都不在了,可能是因为我在第一次排练时有过指导郑惠芳的经历,能把整部戏拿下来。”于是42岁的冷永铭就这样戴上了民族歌剧《江姐》的导演头衔,并一直戴到了今天。
最成功 《江姐》的民族力量
做《江姐》导演这么多年,冷永铭没有哪一次不加班的。白天和所有的演员一起走台,晚上则单独和“江姐”抠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手、每一个转身,用一个又一个的通宵达旦磨出了“江姐”的生动与鲜活。
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观赏特点,2007年的第五代《江姐》把时间从原来的3个小时压缩到了两个小时,有一些经典情节都不得不删掉了。而这次的大连版《江姐》,冷永铭又把那些经典拿了回来,为了把时间仍然控制在两个小时,她还专门抽了3天时间来调整速度与节奏。从现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可以看出,冷永铭的调整是成功的。
“《江姐》之所以能够与几代观众共鸣,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是她人性力量的呈现,同时也与这部剧最初就定下了民族化基调分不开。” 从冷永铭进了歌舞团之后,就被派到各地去学地方戏,川剧、越剧、昆曲……她几乎把地方戏种学了个遍,而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养料又被她消化吸收,融入到《江姐》的唱腔、配器等方方面面。“我们要让舞台是火红的,是滚烫的。而只有民族文化的养分才会使《江姐》这部时代特点极强的经典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大连日报/陈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