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点起床,写3个小时资料;7点吃早餐,然后接着整理资料,构思第二天的写作框架——这是一位70多岁老人上午的作息时间表——他就是杨世祥,即使已经跨过了古稀之年,也没有放下心中的责任:记录吉剧的发展历程。
前不久,在“吉剧振兴工程”工作会议召开前,我省文艺界共同完成了图书《吉剧集成》的编撰工作,杨世祥负责其中历史卷部分的编撰。即使对吉剧的历史已经了如指掌,他还是将案头摆满了资料,认真核对每一个细节。
杨世祥是一名戏曲理论工作者,早在吉剧诞生之前,便开始研究吉林戏曲,与吉剧结缘那是在1980年,“当时,吉剧创始人之一王肯将我调到刚刚成立的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分配我侧重研究吉剧。从那时起,我便与吉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岗位上,杨世祥一直工作了将近20个年头,足迹遍布省内外16家吉剧团。
要想让人们系统地了解吉剧,就应该有一本书来全面介绍吉剧,从1991年开始,杨世祥便有了将吉剧历史集结成册的想法,“上世纪90年代,吉剧受到冲击,吉林省16家剧团剩下不到10个,所以收集资料成了最大难题。”凭着对吉剧的一腔热爱,杨世祥还是迈开了脚步,用6年时间收集资料,编撰图书。“6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去各个县市,找剧团、找演员。”那些已经解散的剧团也被杨世祥找了出来。他举例说,为了找1985年解散的吉林市郊区吉剧团,去了5次吉林市,“到吉林市文化馆找资料,跟吉剧圈里的人打听剧团的几任团长,还有有名气的演员,然后再跑到各个单位去找他们聊天。”功夫不负有心人,30万字的《吉剧史》终于编撰完成。虽然中间又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这本书还是在2000年面世了。
现在,提起《吉剧史》还有他收集整理的资料,杨世祥仍然感到万分欣慰与自豪,“我的这些努力成果已成为吉剧共同的文化资源,这证明我对得起吉剧,对得起心中的责任。”
我省的戏剧建设有非常好的传统:既重视艺术创作,又重视理论研究,创作、研究“两个轮子一起转”,吉剧更是如此。看着吉剧光明的未来,杨世祥表示,随着吉剧振兴发展工程的开展,吉剧的理论研究工作更是大有可为,吉剧五十多年的成功经验,有必要进行系统总结。对吉剧未来发展的构想,更需要前瞻性的科学规划与预判。(长春日报/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