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不仅能有效扩大文化节的辐射范围,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其专业性。十大赛事之一创意大赛,由普陀区政府通过“服务外包”形式委托区内知名文化创意机构M50进行整体策划与执行,政府则负责提出指导意见、参与策划并实时监督。M50总经理王艺说:“我们想通过举办设计师讲坛、设计师互动沙龙等,帮助市民解决创意设计中的难题,并希望将部分创意产品投入市场,实现市民的创意梦想。”“我们对M50提出‘专业团队做专业事’的要求。”普陀区文化局局长何丽芬说,“虽说是共同策划,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发挥M50的资源优势,比如说他们的设计师资源、市场对接资源等。”M50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邀请协会、设计公司、文化创意园区广泛参与,积极办好创意大赛。
市民文化大赛通过集聚社会力量,让比赛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各大社会组织积极邀请各类专家,在比赛期间举办公益性讲座和展览,并对参赛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让社会组织成为“举办主体”,不仅是为城市创造更积极的人文环境,体现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也进一步提升了这些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现代戏剧谷是静安区于2009年创建的以戏剧为主的特色文化平台,此次承办了话剧大赛的决赛。大赛期间,他们一共举办了19场公益性戏剧演出和一系列高品质的戏剧展演、名家讲座,进一步增加了现代戏剧谷的品牌影响力、媒体关注度。
政府退居幕后,打通各类资源服务百姓
政府作为文化事业管理部门,在市民文化大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期间,政府各主管部门一改以往“大包大揽”的惯例,而由上海市文广局搭台,向全社会征集活动的主办主体,而“文化主体”这个新名词,正成为上海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动力。十大赛事开办以来,上海市文广局一方面做好统筹工作,放手让社会组织积极承办,另一方面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各项保障,以保证各赛事正常运行。
退居幕后的各级政府机构并非“甩手掌柜”。当十大赛事被合理有序地安排好,政府的作用如何体现呢?过去一谈公共文化建设,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打造”,但现在似乎更重要的是“打通”。打通首先体现在打通各区县的界限,消弭“贫富差距”。萧烨缨说:“以往上海各区县举办文化活动都是单打独斗,而且各区县文化发展本就不均衡,借此次市民文化节和十大赛事的举办,可将全市资源进行科学调配,以防‘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另外,此次十大赛事分别由与赛事特色相关的区级文化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进一步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打通还体现在让艺术的“贵气”“地气”和谐统一。置身11月3日的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目睹年近九旬的著名指挥家曹鹏指挥全场观众合唱《欢乐颂》,便能感同身受。那一刻,在曹鹏心里,在1.3名合唱者心里,艺术没有贵贱之分。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说,市民文化节有意识地整合了专业性文化艺术资源,一是动员专业院团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二是把活跃在社区的专业文化艺术人士引导到活动中来,使艺术节既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又与群众文化紧密相连。
上海历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市民文化节十大赛事平台,各区县各类文化场馆和文艺团队的资源得到了整合,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发挥这些平台和资源的服务功能,服务好广大百姓,让文化的种子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中国文化报/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周添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