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份履历不难发现,从古朴的中国传统音乐到现代的国际化音乐,从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到时尚电影配乐,苑飞雪都有涉猎。面对一些圈内人的赞赏,苑飞雪说,虽然自己创作的音乐类型比较多元,创作标准却十分简单,就是它是否好听。在他看来,好听是一首音乐作品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旋律不吸引人,音乐就表现不出应有的情感内涵,再多华丽的技巧也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遗憾。“音乐要动听,作曲者得有情。只有自己先动了心,才能创作出感动别人的音乐。”苑飞雪说,在这个基础上,拥有“中国符号、世界语汇”的创作视野,才能让自己的音乐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
苑飞雪告诉记者,在创作《冰与火》的音乐时,他先看了该节目的录像,为演员挑战人体极限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在与表演《冰与火》的两位青年杂技演员交谈后,苑飞雪得知他们为了节目中一个托举又放下的动作苦练了10年,对于这种执着的感佩成了他的灵感之源。“《少年中国》的创意来自梁启超的著名散文,我读后备受鼓舞、心潮澎湃,音乐的旋律好像洪水般在我脑海里迸发而出。”《少年中国》的配乐中,既有中国传统乐器笛子、二胡、古筝,又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听起来既传统又不失现代感,与一些将中西音乐元素生搬硬套的“两张皮”作品大不一样。对此,苑飞雪说:“水和油是非常难相溶的两种物质,如果硬要把它们强加在一起,结果只会使得油浮于水的表面。在创作中,我擅长把经典的音乐作品和现代的元素相融合,把国际上最优秀的作品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们捏合在一起,怎么强加都只是‘两张皮’。只有褪去浮躁,深入地探究它们的内涵、沉下心寻找其中的共性,才能真正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苑飞雪的音乐作品除了旋律优美之外,还包含了一位文艺工作者对国内目前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思考与警醒。苑飞雪表示:“在泛娱乐化的当下,低俗、庸俗的作品过多,表达积极向上的精神、情感的艺术作品稀缺,一些出品方或从业者为了某些利益,刻意制作迎合低级趣味或者猎奇心态的作品。”苑飞雪说,“一旦人们的文化胃口下降到地沟油的水平,再吃高雅的艺术大餐,反而会觉得味同嚼蜡了。”
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苑飞雪十分重视作品的质量和音乐人的信誉。作曲至今十数年,他拿出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兢兢业业完成,从来不找“枪手”、不搞“挂名”。对于一些创作时间紧迫的商业邀请,他十分慎重,如果感觉难以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情愿拒绝这种邀请。这份坚持和纯粹,来自于苑飞雪对音乐事业的热爱:“尽管我是一个以作曲为生计的人,但是音乐不能是获利的手段。通过音乐传递正能量,是每个音乐人肩上责无旁贷的使命。”
在苑飞雪的新浪微博上,可以欣赏到他许多作品的完整版本。对于为网友提供免费聆听或下载他的音乐作品的做法,苑飞雪的观点是:“目前,国内版权保护在立法上、观念意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品暂时得不到保护当然非常遗憾,但不能因此就把音乐关在门里不让别人欣赏。与其固步自封,不如谁喜欢我的音乐,我就送给他们听。听者得到了音乐,很快乐;我感受到了被需要,也很快乐。如果我的作品能够对更多的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就值得。”(中国文化报/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