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里人的见多识广不同,目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仍较稀少,所以“看热闹”的喜好几十年一直热情不减。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省共举行4000余场规模浩大、声势壮观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这成为全省农民朋友最大的“热闹”。看绚丽的表演,听“对味”的二人转,即使在寒冷冬日,也照常上演的精彩文艺演出成为全省农民观众的娱乐盛宴!
农民看戏热情高
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省戏曲剧院吉剧团送戏下乡的演出仍在火热进行中。蛇年春节一过,大年初八,省吉剧院的送戏下乡演出就走进了长春市城郊接合部的光明村农村文化大院,给欢度佳节的农民观众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与欢乐,闻讯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达三四百人,其中许多人是从几十里外的临近村屯特意赶过来的。他们或三五成群合乘农用机车清晨四五点钟就出发前来了;或骑着自行车,路上花费了二三个小时兴致勃勃而来。演出之前,小剧场已经变得人气旺盛,热闹非凡。
虽然当天天气寒冷,但小剧场内却温暖如春。如今农村经济发展较好,各村的农家书屋、小剧场等文化设施纷纷兴建起来,光明村的小剧场崭新、现代,虽不华丽却十分适用。能容纳200余人的剧场挤满了热切的观众。省吉剧团演员们精彩的二人转、拉场戏、歌舞等节目轮番上演,演出的效果比城里的大剧场要火爆热烈得多。与城里观众的高要求、较挑剔的欣赏标准相比,农民观众要热烈朴实得多,演员们每一逗笑的包袱和出彩的表演,都会赢得观众热情的掌声和笑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剧场内的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热烈的气氛达至“爆棚”。
农民对文艺演出的渴望和欢迎体现在每一场演出中。一次,长春市各艺术院团联合演出在九台市纪家镇举行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演出不得不中断。但观众们却聚拢在演出现场迟迟不肯离去。一个小时后,雨停了,演出接着进行,观众们就又踩着泥泞围拢过来,而且比之前的人数更多。
院团送戏动力足
几年来,对送戏下乡,各艺术院团都非常重视,始终精心准备,为农民观众送去了最精良的艺术节目。
送戏下乡的演出中,不仅集中了省、市、县各级艺术团,同时还有文化馆、艺术学校以及艺术研究所的艺术力量,演出的节目也形式多样,质量精良,其中许多资深的老艺术家也一起深入基层,如省曲艺团有限公司的著名京东大鼓演员王大海几乎每次都参与演出。同时,各场节目的民族特色也十分鲜明,如伊通县的满族风情节目、前郭县的蒙古族歌舞以及延边歌舞团的朝鲜族特色节目等。
演出中,演员们的热情十分饱满。省吉剧院的省民间艺术团是我省“为农服务第一团”,几十年来坚持常年在农村演出,演员们与农民观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每一次下乡演出,演员们都非常兴奋,青年演员孙忠宏说,农民观众对节目非常喜爱,演出时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台上看到农民的笑脸和鼓掌,我就浑身充满了激情。”观众叫好让再来一个,演员们就会再演一个,从来不知疲倦。
在演出中,下乡的院团都以农民观众方便为首位,以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如演出的舞台常常搭建在阳光底下或冲着风口,演员们宁可自己暴晒在太阳下、迎着风,也要让观众坐在背阴里,背着风,安心地看戏。为此,演员们就要“遭罪”了,一场戏下来,服装里里外外全都湿透了,脸也被晒暴皮了,迎着风演唱,一张嘴就被灌了满嘴的沙子……
常年的下乡演出,加大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使剧团更了解观众的需求,因此在排演节目和演出方式上,更适合农村观众的欣赏标准,送戏演出的效果也更加扎实、有效。
主管部门积极发挥职能
全省艺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都是为了农民观众的欢笑和精神渴求。演出中,每场演出都达到几百人至上千人,多时达上万人。面对如此受欢迎的演出场面,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威非常感慨,她说,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们虽然衣食无忧,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较为匮乏,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有责任把送戏下乡活动开展得更好,更有实效。
为推进送戏下乡活动持续有效开展,我省主管部门在资金、制度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每场演出给予相应的补贴以鼓励和资助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演出,其中省直艺术表演团体每演出一场补助4000元;市级艺术表演团体每演出一场补助2500元;县级艺术表演团体每演出一场补助2000元。
同时,严格对演出质量和标准做出规定,包括每场送戏下乡演出剧(节)目时间不得少于90分钟;演出现场统一制作悬挂“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慰问演出标语;鼓励和要求各地、各单位积极深入到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以来未能覆盖的行政村,特别是深入偏远、落后的乡镇、村屯,把党和政府对农民文化民生的关怀送给那里的群众。
在提升送下去的节目质量和种类上,还举办了各个艺术院团送戏下乡集中展演活动,省、市、县各级的艺术院团都参加,节目含盖二人转、歌舞、话剧、魔术、杂技等多种形式,演出遍布全省9个市州。演出中,组织专家评审团对各场演出的观众反应、节目质量等进行评比,促进了演出水平的提高,保证了演出实效。
另外,在保证演出实效方面,省文化厅加强了监督检查的力度,采取不定期抽查、网上公布有关情况等方式对演出场次、演出时间、演出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由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扎实有效地推进送戏下乡活动,2009年、2010年,全省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分别达到3600场和3700场。2011年,省政府确定的文化民生实事中送戏下乡的任务增加到4000场,实际则完成演出任务4300场,2012年完成4200余场。4年均提前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演出任务,这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
在2012年,为使送戏下乡更加完善和提升,其重点向“种”文化转变。积极走进农村文化大院,邀请农村文艺骨干与艺术家同台表演,进行理论辅导、培训、教授新创剧目等方式,扶持了农村自办文化、辅导农村文化大院的演出活动,力争使农村文艺演出常态化,发挥农村文化大院的职能,推动农村文化大院专业人才的水平提升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省文化厅厅长林君说:“四年来的演出实践证明,政府购买公益性文艺演出下乡是最受农民群众欢迎、最能活跃乡村文化氛围、最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连续四年不间断地送戏下乡活动,满足了农民‘看热闹’的需求,同时对提升农民和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改变农村的乡风民俗起到了积极作用。”(吉林日报/孟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