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第四届“上海之春”在国内第一次举办了全国二胡比赛,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的闵惠芬一举夺得金奖。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闵惠芬始终与二胡为伴,成为人们爱戴的艺术家。昨晚,闵惠芬来到曾经登台无数次的上海音乐厅,出席“闵惠芬二胡艺术集成”系列丛书首发式,参加上海民族乐团为祝贺她首次获奖50周年而举办的“一江春水”音乐会演出。她说:“50年来,我胸中的‘一江春水’,流淌的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耿耿忠心。”
一直走到今天
虽然鬓发已染霜,但说起50年前的那次比赛,闵惠芬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那天下着倾盆大雨,上音附中校长叫来了一辆三轮车,送我到延安西路上的文艺会堂参赛。到达时,发现有人已经替我与乐队进行了合练,我的老师王乙已帮我与乐队定好了音。此时,我想起了贺绿汀院长启发我演奏《二泉映月》时的谆谆教诲……那次比赛进行了两轮,我完成了7首乐曲。但我知道,获得金奖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很多前辈、老师、同学在赛场背后为我默默地做了很多。”从江苏宜兴只身来沪读书的闵惠芬性情朴素,比赛获奖之后,她坚定地走在了二胡演奏的道路上,再也没有回头。
新作演成经典
昨晚的音乐会上,来自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中国北京、浙江、重庆、上海的二胡演奏家担任独奏,与乐团合作了多部二胡与乐队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而首演或改编创作,就出自闵惠芬之手,因此她被人们称为“善于把新作演成经典”的人。张晓峰和朱晓谷创作的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由她在1980年的“上海之春”开幕式上首次演出;1982年“上海之春”举行时,闵惠芬已病魔缠身,但她拿到刘文金创作的协奏曲《长城随想》时,顿时被乐曲所体现的博大境界所鼓舞,硬是撑着病体首演了这部佳作。昨晚,这两部乐曲分别由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团首席许奕和新加坡华乐团首席赵剑华演奏,两人都是闵惠芬的学生。这样的安排意图很明显——她希望这些民族经典能够代代相传。
拓展演奏思路
闵惠芬在上半场登台演奏了她根据京剧唱腔移植改编的《逍遥津》。1975年春,她接到任务,为中央领导演奏传统京剧唱段。在京剧名家的指导下,她没日没夜地练习了4个月,录制了《逍遥津》《珠帘寨》等8首京剧的唱段。在学习和苦练中,闵惠芬也受益无穷,形成了“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新思路。1991年“上海之春”,她首演了作曲家刘念劬的协奏曲《夜深沉》,让“器乐演奏声腔化”的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现。多少年来,听她的二胡演奏总能感受到似人声般的如泣如诉,充满人情味的旋律委婉深情,打动着每个人的心。
欢快留在心里
上世纪80年代,闵惠芬曾身患癌症,病危之际脑海里旋律萦绕,她用颤抖的手记下了音符,由指挥家瞿春泉谱成二胡与乐队曲。1986年的“上海之春”,她的爱徒赵剑华首演了这部《音诗·心曲》,动了第6次手术的闵惠芬,也坐在了听众席里,在动情的音乐里,“我仿佛灵魂被生生唤回,开始了第二个生命的春天。”这么多年来,重生后的闵惠芬不但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上,演奏了大量新作,还把艺术的空间延伸到了社区、学校、乡村,并且改编创作了一批乐曲。每到一地,她常会应听众要求演奏《赛马》。昨晚,她依然不变,在返场时加演了这首乐曲,把热烈欢快的音符留在了每位听众的心里。(新民晚报资深记者 杨建国)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