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13年第11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陈丹布老师作为北京现代音乐节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接受了采访。
笔者(以下简称问):北京现代音乐节已历经了十个年头,此次第十一届音乐节可以说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就此次音乐节而言,其亮点和新意何在呢?
陈丹布(以下简称陈): 今年邀请芬兰杰出作曲家凯雅·萨利亚霍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开幕式上演出了她的作品,通过了解其写作技法、美学观念和音乐追求,我们可以了解国际上现代音乐发展的最新信息。这在当下女作曲家倍增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另外,5月21日的《太极——中国新音乐巡礼》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杰出作曲家赵晓生、罗忠镕、王西麟等的优秀作品,可以引领我们回顾上世纪音乐的技法风格特点、审美趣味及作曲家的音乐气质。
问:作为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今年已是“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举办的第四届,那么在其发展中有何变化和革新?
陈:举办这个比赛的目的是发掘唱响时代声音的音乐精品,扶持优秀青年作曲家。除第一届限定“中国传统国学”题材外,之后都不再限定主题,这个变化给予了青年作曲家最大的创作空间。今年规定的作品体裁是交响曲,考虑到其创作难度,我们特别把参赛者的年龄限制从35岁调至40岁,希望会有更成熟、更优秀的作品出现。
问:那么您对咱们当代的青年作曲家有哪些希望与建议?
陈: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我们希望激发他们身上的内在爆发力,促使他们探索自己的音乐道路,写出真正代表当代人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但是与此同时,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在风格定位、思想成熟度等方面确实有不完善之处,我们也希望通过北京现代音乐节这个平台,为他们提供拓宽视野、学术交流和相互提高的机会。
问:青年作曲家如何才能在音乐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陈:一个有创造性的音乐作曲家需要有全面的知识素养,包括文学、戏剧、美术、科学等各方面,渗透到创作中,会为音乐注入活力。比如法国作曲家Gerard Grisey创立的频谱音乐,就将电子音乐、音乐声学等知识渗透到创作中,是一次成功的创造性尝试。
问:本届音乐节将于5月24日落下帷幕,能提前为我们介绍一下闭幕式吗?
陈:闭幕式将是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的决赛音乐会,值得期待。我们事先将所有参赛作品的总谱寄给4位评委进行打分评判,各自选出的第一名直接晋级决赛,其余按分数排名。打分结果是,四位评委中两位选择了同一部作品;另两位选择了另一部。有趣的是,评委事先未听过作品的实际音响,4位评委将根据闭幕式实际演出效果打分,当场确定大奖获得者。这也顺便检验评委的水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新浪娱乐/宋柏霖 马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