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在四川成都揭晓。凭借在新版吕剧《李二嫂改嫁》中对李二嫂一角的出色演绎,山东省吕剧院吕淑娥喜摘梅花奖。
这些年,吕淑娥获奖不少:山东省第六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山东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戏曲红梅“金花奖”、山东省首届吕剧艺术节金奖、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吕淑娥经历了怎样的艺术之路,又是什么成就了她?5月24日,记者在山东省吕剧院听她讲述自己与吕剧的不解之缘。
吕淑娥出生于青岛莱西牛溪埠镇吕家庄。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她,从小就喜欢唱歌。1984年,青岛莱西艺术学校到吕淑娥的家乡招生。得知该消息后,吕淑娥告诉父亲自己想去报考。但作为教师的父亲对女儿报考艺校并不支持。当吕淑娥背着父亲偷偷赶到镇上时,文化站站长却告诉她:“姑娘,你来晚了,考试结束了!”许是吕淑娥失落的神情打动了文化站站长,他告诉她:“他们正在外乡复试,我带你去看看吧。”就这样,吕淑娥凭借电影《知音》中的一段插曲顺利通过考试。不久,她就收到青岛莱西艺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接下来,吕淑娥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学习吕剧。“吕剧柔美婉转的唱腔和朴实的剧情,深深吸引了我。”在莱西艺术学校两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学习了《拾玉镯》、《三拉房》等吕剧经典剧目,为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6年,吕淑娥被分配到莱西市吕剧团。因天赋条件好,她得到剧团领导重视,先后在《姊妹易嫁》、《重阳恨》等中扮演主要角色。那个年代,吕剧很受百姓欢迎,电台也时常播放《李二嫂改嫁》、《小姑贤》等经典吕剧剧目。因此,作为县级剧团,莱西市吕剧团每年都要下乡演出几百场。频繁的演出,一方面让吕淑娥得到了大量舞台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她广泛接触生活,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
1990年,吕淑娥被剧团推荐到烟台艺术学校吕剧科进修。在这里,吕淑娥展示了在声乐方面的艺术天赋,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学校一位领导建议她去学声乐。“但我期待能在吕剧艺术的舞台上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一门心思想学好吕剧的吕淑娥,每天起早贪黑吊嗓子、跑圆场,勤学苦练。1992年,她在全省第三届中等艺术学校会演中,凭借吕剧《江姐》中江姐一角获得“蓓蕾组一等奖”。
1994年,从烟台艺术学校毕业后,吕淑娥渴望找到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吕剧梦想。于是,她报考了山东省吕剧院。考试中,她在传统戏《姊妹易嫁》中一人表演妹妹、姐姐两个角色。凭借扎实的演唱功力和良好的表演素质,吕淑娥顺利考入山东省吕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