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耶师利
据《新闻晨报》报道,略显嘈杂的金桥国际商业广场中央舞台,披着印度纱丽的佳耶师利盘着腿,席地而坐,她慢慢闭上了眼睛,用飘渺的泰米尔语吟唱,和着身后一把小提琴以及丹布拉琴、陶罐鼓、咚咯鼓等印度特色的民间乐器,营造出柔曼舒缓的音乐氛围,一曲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摇篮曲》,萦绕出平和宁静的自然之境,嘈杂的观众席逐渐归于静寂,匆忙赶路的人们也慢慢停下脚步,一位观众嘀咕:“这印度音乐,怎么和印象中热闹的大篷车音乐不大一样?”昨日下午,在“2013上海世界音乐季”金桥站现场,南印度音乐传人佳耶师利,给了上海乐迷完全不同的音乐感受。
对很多中国乐迷来说,知道佳耶师利的名字,还是来源于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中,派在最艰难时刻耳边回旋的充满母爱力量的《摇篮曲》,便出自这位印度国宝级歌者的创作和演绎。
佳耶师利将这次合作称为“神话般的学习经验”,在配乐大师麦克·唐纳的牵线下,她和李安通过视频电话沟通创作,李安告诉佳耶师利,希望通过这首歌唤醒一些东西,“一个孩子会沉沉地入睡,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困了,而是因为他觉得很有安全感。”佳耶师利透露,为《摇篮曲》填词时,她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母亲,“我写的是一个母亲,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因为这首《摇篮曲》,佳耶师利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可电影公映后,她低调地带着五人乐队,继续全球巡演,并没有借势宣传的意思。昨日,当记者问及这次合作时,佳耶师利谦虚回应称,很感谢李安和“少年派”,“这部电影让更多人认识了卡纳提克音乐,对我来说,把印度的民间音乐传播到全世界,是非常幸福而有意义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作为印度古典音乐两大传统之一的卡纳提克音乐,的确与我们以前通过电影熟悉的来自北印度的斯坦音乐有所不同,正如佳耶师利介绍的那样,尽管两者的音乐都以节奏为基础,“但印度北方的音乐不可避免受到了伊斯兰、波斯音乐的影响,而流传于南印度的卡纳提克音乐,则使用梵语、泰米尔语等语言演唱,在千年沉淀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的传统元素。”
采访中,佳耶师利特别强调,不同于西方音乐记谱式的学习,印度卡纳提克音乐完全靠艺人的口传心授,自小她便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了这种音乐,后来又师承大师加雅拉曼。如今,佳耶师利早已自己带起了学生,此次来沪的五人乐队中,两位年轻的女孩跟随她学习了十一年。昨日,略显腼腆的两位姑娘告诉记者,在印度,年轻人对传统音乐还是抱有相当的学习兴趣,“对很多印度人来说,这样的音乐无处不在,我们始终暴露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年轻人能经常看到这种表演,从而激发起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