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唱黄梅戏得跟着时代跑
“从安庆一带的一个地方戏,成长为中国五大剧种,甚至三大剧种之一,黄梅戏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也看到,在一些地方,进入剧场的观众少了,喜爱传统艺术的人群在流失。”蒋建国说,这与时代的飞速前进有关,“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大家的选择面极大地拓宽,这些都是黄梅戏面临的考验。所以,黄梅戏不仅要发展,而且要更快地发展,至少跟上时代的脚步。”
黄梅戏的红火,得益于《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的经典好戏,现在的黄梅戏,怎么才能继续为观众奉献这样的“戏曲大餐”呢?对此,蒋建国表示,他们也在探索和思考。“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肯定还是要反映安徽代表性的文化,要跟其他戏曲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是流于同质化,丧失了个性。”
对于观众们的期待,蒋建国说,老话说“戏磨十年”,有其中的发展规律,希望观众对于黄梅戏的创新,也要有包容的心态。“我们在四川看到,川剧可谓融入了当地人的文化血液中。我们希望黄梅戏也能有这样的未来。”
推广 懂戏又懂市场的人才少
在蒋建国看来,目前的黄梅戏,还面临一些束手束脚的东西。“比如人才吧,我们现在非常缺复合型的人才。”蒋建国说,现在对人才的要求,跟以前不一样。
“以前就是要求某个环节的人才,但现在不一样,不仅要了解台上,还要懂得经营和管理。”
蒋建国说,对于剧团来说,第一功能就是演出,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就非常需要了解市场的人才。“现在的情况是,这类经营人才都在内部产生,他们以前都没有营销的意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他们并不像那些职业人士那么专业。”所以,蒋建国希望,下一步院校要培养一些既懂黄梅戏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毕竟现在的剧团已经不是以前的戏班子,他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帮助他们在市场中开拓。”
场地 没剧场戏再好也演不了
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新戏的创新,为的都是让老百姓能听到看到更好的黄梅戏。但是,蒋建国看到,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剧团常常面临有戏下不去的难题。他说,在很多市县,有的没有专业的剧场,有的即便有,舞台装置和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导致很多大戏没法在当地演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剧场就是一个接收终端,戏就是内容,终端不完善,再好的内容也无法抵达观众那里啊。”
蒋建国说,他们可以苦练内功,但是硬件设施的完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票价 草根戏曲票价也要亲民
黄梅戏来自安庆的田间地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戏曲。但是,现在也有一些观众埋怨,到戏楼剧院看戏,票价有些贵,有的大戏甚至要一百多元一张票,这就把真正的戏迷隔远了。对此,蒋建国也有体会,“现在有时候确实是一百多元一张票,跟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的三四百元门票比,不贵,但是与很多本地普通百姓的收入相比,确实有些偏高。”那么,如何可以让票价更便宜呢?
蒋建国有一个想法,“剧团去演出,都有演出补贴,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去北京上海演出,还是去农村演出,补贴都一样。能不能给这个补贴做个区分,如果到基层演出,补贴加大一些,这样就能抵消一些成本,给票价下浮增加空间。”
“再芬黄梅”进驻合肥两年多 叫好的多买票看的少
两年多前,“再芬黄梅”进驻合肥大剧院,然而,一年多后,“再芬黄梅”悄然退出。
2010年10月1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在合肥大剧院“安家”,每天一场。“喜忧参半吧,在观众中口碑很好,但上座率并不高。”一名负责人坦言。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当年把合肥大剧院一楼的多功能厅租了下来,作为演出场地。厅内有360 个座位,但每天观众只有100 多人。租下一个多功能厅,一天要9000 元。由于上座率不高,每天四五十人的演职团队需要开销,成本很高。
为了吸引观众,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与合肥18 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吸引的游客也很少。“2011 年4月,我们的演职人员撤回安庆,有包场才会来,不过到现在也就演了几场。”这名负责人说,虽然“再芬黄梅”离开了合肥,但并没闲着。2012 年,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原创大戏《徽州往事》在安徽大剧院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今年《徽州往事》计划在深圳、南京等地巡演60 场。
“现在‘再芬黄梅’把目标定位在国内的大中型城市,希望通过‘走出去’来扩大黄梅戏的影响。”他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黄梅戏感兴趣,因此要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多开发一些创新的剧目。
黄梅戏本科班前两届毕业生 改行的多坚持唱的少
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2007 年开始招收我国第一个黄梅戏本科班。现有两届表演班毕业生,共28 人。彭秀荷是2008 级毕业生,去年7 月留校任教,带黄梅戏本科班的课程。她告诉记者,全班14 个学生只有2 人仍在做黄梅戏演员。
上个月底,记者走进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据杨副院长介绍,2007、2008级的学生有一半是各市艺术团的在职演员。
“2007 级的毕业生,从剧院招的一般都回剧院了,有去再芬剧院的,有去安庆周边剧团的。统招的同学大多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彭秀荷说,戏曲演员比热门影视演员对自身条件的要求更严。“2008 级同学,只有两人仍从事黄梅戏表演,一个去了再芬剧院,一个去了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
21 岁重回课堂,毕业时25 岁,虽然是正常大学生的年龄,但对做黄梅戏演员来说就偏大了。彭秀荷说,目前在校表演班学生一共76 人,大四的学生有一些在准备公务员考试,考研的也有。“公务员招考有的单位专门要黄梅戏专业的,我们的毕业生又多了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