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4月26日,记者沿着清江边的高崖,一路从长阳大堰乡至五峰仁和坪镇。在梅坪村,记者见到了“五峰打溜子”国家级传承人简伯元,此时他和徒弟们一起,正在一位村民家办白喜事。
今年已70高龄的简伯元说:“‘五峰打溜子’可不好学,得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和节拍的变化表现鼓乐,一般要学七年才能及格。”
“打溜子”源自土家土语“抽溜子”。据史料记载,打溜子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峰、松滋等地传入五峰。艺人们多为非职业性乐手,随时由班主召集参加红白喜事。
说着,简伯元就叫来徒弟们现场演奏了一段。乐班五人一组,徒弟们打锣和双钹,简伯元击鼓指挥。鼓声时而欢快时而舒缓,细听起来双钹音色略有区别,一高一低,一亮一哑,掌鼓者鼓点变幻莫测,时而密不透风,如炒豆子一般干净利落,时而干净如一汪净水,从不夹二裹三,有神出鬼没之感。鼓点繁复优美,在锣、钹的空当里,在节奏的夹缝中出现。记者注意到,简伯元在打鼓的同时,还用手势提示下一个曲牌。一曲用了一刻来钟,听了令人热血沸腾。
以前,“五峰打溜子”都是家庭传承,而从简伯元开始,不但收授徒弟,还整理出大量的曲谱。他介绍:“我收徒弟,要音乐资质不错的,还要学习成绩好的悟性高的,每年收的徒弟有20来个。”
据了解,简伯元的两个孙子都会“打溜子”。
现在,他每年要演出一百多场,足迹遍及宜昌、宜都、松滋等地。(湖北日报/彭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