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管建华教授及他的四位研究生和一位高访学者受邀来我院举办讲座,于上、下午分别举办了题为《东南亚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及《东方作为西方音乐的他者》的讲座。此次活动由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处、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主办。讲座分别由音教系系主任余峰及研究生处处长赵为民主持。
两场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上午的讲座,管建华教授从考察愿景的规划与准备以及考察愿景的理解与意义两个方面对“东南亚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之行给予了总结,他谈到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考察小组2月赴东南亚三国的重点大学,首次进入东方文化语境理解东方教育体系,了解当今国际音乐教育与东方教育的动向,学习及参与东方音乐的教学及对话。来自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王佩佩、程诚、陈国符副教授、郭天池、赵琦分别就题为“马来西亚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新加坡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CARE”、“印尼巴厘艺术大学音乐教育的人类学考察”以及“印尼日惹艺术大学的人类学考察”在讲座上进行了交流发言。最后,管建华教授就“考察的后现代音乐人类学实验民族志思考”一题进行讲述。他从四所大学的音乐学术观念与办学体制、课程设置的人文性与学术前沿性以及东南亚三国音乐教育人类学考察的启示三个方面对他们的此次考察给予总结。也正是在这次的考察中发现:音乐人类学学科及世界观对东南亚三国及音乐教育有重要导向作用;印度、伊斯兰的哲学思维行为与音乐活动、音乐教学紧密相关;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伦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充分显示在音乐活动与音乐教学中;中国的哲学思维行为与传统音乐活动、音乐教学紧密相关,同属于东方音乐类型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在他的阐述下,为广大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下午的《东方作为西方音乐的他者》主题讲座,内容分为五方面:一是东方作为西方音乐语言思维的他者;二是东方作为西方音乐身体行为的他者;三是凯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东方回应;四是东方作为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他者;五是东西方音乐本体差异性双向阐释的当代文化意义。管建华教授介绍了后现代语境中的“他者”概念,“他者”的意义在于其视角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使我们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他分析了东西方对音乐和声音的分类差异,认为东方是乐音与语音无分化经验的听觉习惯,与西方纯乐音和音程的听觉习惯不同,由此也导致了声音的分类、音乐的界定以及音乐的知识体系的不同。音乐现象背后是观念和认知,西方几何逻辑与东方心性逻辑、东西方世界观与自然观具有差异,东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应互为他者,近来西方音乐世界观已在转变。东西方音乐关系应向互文性、双向性、独立性、互补性转变,形成东西方音乐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性平等对话。本次讲座是管建华教授基于长期以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东方音乐教育哲学,结合他近期内对东南亚三国的音乐教育考察实践而进行的又一次深度思考。音乐学系系主任赵晓楠老师在讲座最后与管建华教授进行了学术互动和总结。(中国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