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珊珊却不然,从小她就喜欢挑战,从不自我设限。也正是因此,她一次次有意无意地超越着自己的人生。
生在江苏南京的杨珊珊,恰好赶上了中国第一拨钢琴热。5岁开始习琴,9岁起她先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后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深造,获钢琴硕士学位。2003年,杨珊珊荣获比利时“艾克赛仑”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后又在法国“安德尔·杜莫蒂尔”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唯一大奖。
2010年9月,已任教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她,又启动了“如此珊琴——杨珊珊钢琴独奏音乐会”项目,该项目已经在北京和纽约举办过,德国是系列音乐会的第三站。此前的6月18日在汉堡艾尔博爱乐音乐厅举行了德国之行的首场音乐会,反响亦是颇佳。
“之所以要不断举办音乐会,就是希望自己在教学的同时,能够继续从现场的演奏汲取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自己都缺乏实战经验,又如何向学生传授现场的演奏技巧?”杨珊珊说,演出时她从来不挑曲目,每次都要练习全新风格的曲目,这样一来,练习的时间就要大大增加,但只有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窄。这次演出前,她的练琴时间就多达七八个小时。
用钢琴弹出独特的中国声音
与丈夫王宏伟联袂演出,是杨珊珊音乐会特有的一个环节。曲调丰富多变的中国民歌,与崇尚严谨和精确的钢琴艺术,这本来看似难以调和的两种艺术,却在杨珊珊和王宏伟演绎下,缔结出全新的艺术之花。
“像这次在德国的演出,这个环节的效果特别好,除了形式新颖之外,东方的艺术风情也让观众们感到陶醉。还有一次在青岛,我为王宏伟的演唱伴奏时,把李斯特《大海》的旋律编入了《大海啊,故乡》,从现场的反馈来看,这种探索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杨珊珊说,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始终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理想,而这样一种中西合璧的组合,更有益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在各自领域的新方向。
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在欧洲艺术圈浸淫多年杨珊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尤其是音乐,是最没有障碍的,好的艺术形式,我们要自信地展示出来,不必去刻意迎合对方的品位。”
尽管从小浸染在西洋音乐的世界里,但杨珊珊从未放弃对民族文化的青睐与崇敬。平时她喜欢听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剧目,了解各种类型的传统艺术形式,因为音乐是无国界的。“我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就是以我的方式去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希望,有一天能够让世界都感知到,这种流淌在黑白琴键间的中国情韵。(中国文化报/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