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骄阳似火。这一天,已过中午,广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排练室仍不断有乐声传出。为了周末的常规演出,广西交响乐团的演员们正在加班加点排练新的曲目。
今年3月8日,去年新成立的广西演艺集团首次推出了“南国之声”周末音乐会系列演出品牌,迄今共举办交响乐、民乐、声乐演出33场,演出全部依靠市场运作完成,收获了良好市场反响。“观念、机制、信心,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但我们很从容。”广西演艺集团董事长马红英说,“南国之声”的成功是集团转制焕发新活力的有力诠释。
2012年,当广西歌舞剧院将要进行“事转企”,与广西杂技团、广西木偶剧团和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广西演艺集团的消息传来,非改不可的形势让广西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成员慌了手脚。乐团常任指挥吴纯告诉记者:“当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有点消极,感觉国家不管我们了,让我们自生自灭。”这一消息也让广西杂技团、木偶剧团等的演员惴惴不安,无心排练和演出。
面对这种情况,参与转制的几家单位联合召开发展分析会,一方面深入学习改革有关文件,一方面鼓励员工剖析自我,认清组建集团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并鼓励员工为集团发展建言献策。与此同时,多次组织员工前往深圳、北京了解业界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民主决策和交流学习,让大家坚定了发展信念,从开始对转企担忧转变为更刻苦主动地排练和演出。
在事业单位体制下,艺术工作者习惯了只重视创作过程,不去进行市场开拓和仔细探究市场反应,往往是创作的作品“专家说好而观众不买账”。当带有惰性的“铁饭碗”被推向市场,文艺院团的发展思路和行动开始向市场看齐。
“以前只管演出,不需要考虑观众,但现在不同了,完全要靠自己赢得观众,只有争取到更多的演出机会才能赚得更多。”广西木偶剧团演员队长韦兆杰告诉记者,他们剧团早在集团转制之前就有了走市场的经验,无需动员,大家就积极主动联系合作演出商,并启动全员营销模式,利用微博、微信、电视台等各种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机制优势。
与转制之前相比,广西木偶剧团每场演出上座率涨了一成左右,“今年上半年的演出已经超过以往全年的演出场次,仅今年7月就赴深圳演出3次。”韦兆杰说,对于处于演出高峰期的下半年演出,剧团成员更是摩拳擦掌、精心备战。“转制之初,我们一直严抓制度建设和学习促使员工转变观念,现在改企平稳过渡之后,以繁荣演出市场为目的,计划推出‘南宁剧场—演艺之夜’‘快乐城堡’‘南国炫技’三大品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并以产品和服务构建核心竞争力,拓展文化业态。”马红英踌躇满志地说道。
转碟、地圈、抖杆、浪桥飞人、男子蹬人……一系列精彩表演受到了国外演出商和观众的欢迎。广西杂技团党总支部书记陈诗宏说:“我们现在经常分两个团组出国演出,今年已经去过波兰、匈牙利、土耳其和韩国,排得满满的演出档期让我们的演员非常充实!”
据了解,动漫音乐剧《筋斗小子》,大型历史音乐舞蹈史诗《花山》,集驻点演出、访问演出、旅游推介演出和巡回演出于一体的风情音舞诗画《美丽广西》,杂技剧《古卡与依俚》,环保科学教育为主题的新编木偶系列剧《鲁鲁地球旅行记》,上述5部广西演艺集团各剧团量身定做的主打产品已经完成了一期创作,明年将被全部搬上舞台。
转企改制由平稳过渡到全面推进,广西演艺集团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摸索前进、渐入佳境。在广西南宁市思贤路和建政路交叉地段的广西演艺集团所在地,一个集剧目演出、艺术培训、旅游演艺、民族工艺品销售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街区正在形成。(中国文化报/莫曲 实习生 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