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段往事,个性活泼的孙凰形容为“相亲”,少年宫的陆培坚老师是“媒婆”,二胡便是被相中的“情郎”。
在老师的推荐下,小孙凰懵懵懂懂学起了二胡。稚嫩的她发现这件只需“一拉一推、一里一外”四个动作的乐器竟然一点也不好学,她拉出来的“吱吱呀呀”声,被父母调侃像“木匠拉锯”,被邻居嫌为“杀鸡声”。然而,这些外界的声音并没有让小孙凰放弃,她幼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坚持与二胡“一条道走到黑”。
或许真的是命中注定、天赋秉异,再加上孙凰的努力,才练了半年二胡的她携手二胡登上“敦煌杯”上海市少儿民乐比赛的舞台,并且在数百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一名的耀眼成绩。在随即的两年中,孙凰更是一鼓作气捧回了六块金牌,如上海市第二届“敦煌杯”少儿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少儿民族器乐比赛一等奖(文化部举办)等。
凭借着骄人的二胡成绩,孙凰在学琴五年之后,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林心铭教授,开始与二胡的另一个旅程。
风雨兼程,破蛹化蝶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人生道路上免不了风雨交加的挫折,唯有内心坚定的人,才会坚持到最后。
孙凰便是如此。
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之后,面对专业学校严谨的专业教学,没有接受过多少技巧训练的孙凰开始感到了吃力,幼时的光芒也渐渐减弱。
小学三年级时,孙凰第一次参加二胡专业组的比赛,只收获了入围的资格,这对小小年纪便获奖诸多的她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打击,并开始进入二胡学习的低谷阶段。
于是,从附小四年级到上海音乐学院这段求学时间,孙凰一直在坐“冷板凳”,没有他人过多的赞扬,也没有鲜花和掌声的簇拥,她像一棵小草一样,纵使深爱二胡满载希望,依旧难免失落。但是,导师林心铭教授没有放弃她,开始手把手教这个热爱二胡的女孩重打基础,重塑信心。而一向能吃苦的孙凰也意识到了自己专业技巧的薄弱,她开始配合老师,一直默默的练习演奏技巧,甚至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别人练习时,她在努力练习;别人休息时,她依旧抱着“情郎”二胡坚持着。
或许真应了成名多年之后,孙凰面对赞誉时那淡然的回答:“就是努力加上一点天分。”而努力,成了这个“中国音乐天使”的最佳代名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
不忘记最初梦想的人,才会在艰难的环境中、荣耀的堆积中,保持对最初渴望的坚持,淡定对待欲望。
孙凰亦是如此。
结束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求学生活后,未曾远离家乡独立闯荡过的孙凰,在高中时的导师王莉莉教授的鼓励下,毅然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决定:放弃免试保送上海音乐学院的机会,只身北上,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求学。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